美洲被寫入世界史,美洲文明跟歐亞大陸文明的交融,目前我們的歷史書,普遍都採用大航海說,就是發現美洲的第一人是歐洲的哥倫布。不過對於這個說法的懷疑,並不是沒有,中國的學者房仲甫先生,對此就有極大的質疑。

房仲甫是在1922年出生於陝西耀縣小丘鎮南移村的一個小窯洞,1948年8月,從上海法學院大學畢業。畢業後是在《東北海員》雜誌工作,正是因爲在這裏的工作經歷,讓他跟中國的水運史有了交集,進而和到底誰最先到底美洲的問題碰撞。

由於中國近代的明朝、清朝,都曾經不同程度的“閉關鎖國”,放棄用船去征服茫茫海洋,中國缺席整個大航海時代,所以國外很多學者對中國定下刻板印象“中國人自古不習於航海”。

但是中國人真的就不善於航海?房仲甫在青年的時候,就對此產生質疑,並用盡畢生的經歷找證據,撰寫中國的“水運史”。

房仲甫研究中國水運,爲何能跟美洲有關係?並將研究方向轉向中國和美洲的交流,一切的一切來自於1979年4月,當時的考古學家賈蘭坡收到國外的消息,在美洲太平洋海岸,發現了源於亞洲的、約有千年歷史的石錨。

石錨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意味着中國、美洲在很早就有交流的事實,是有可能爲真實。但是孤證很難有說服力,於是賈蘭坡想到房仲甫,希望他可以進一步研究,並拿出可靠的成果。

房仲甫此時雖然只是山西人民出版社的一名編輯,但是由於當時全國幾乎沒有專門的考古學者,對中國水運進行專題研究。於是已研究多年的房仲甫,被賈蘭坡破格認爲是最適合研究這段歷史的人選,相關的資料開始絡繹不絕地出現在房仲甫的眼前。

1980年7月19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發文說中國學者求證到,早哥倫布1000年就有亞洲的石錨出現在美洲,中國可能是最先到達美洲大陸的歐亞文明。

房仲甫從石錨出發,寫出享譽全球,爲世界提供新角度看美洲的《中國最先到達美洲的新物證》和《中國與美洲古代交往》等學術著作。

學術論述中,房仲甫證明中國古人去過美洲,最典型的案例是發生在公元499年的一封奏摺。這是當時的高僧惠琛寫給南齊皇帝東昏猴的,說在中國東邊2萬餘裏,有個叫扶桑的海外古國。

說哪裏的人跟中原不一樣,將玉當作財富象徵,金銀很多,但只是日常用品,同時這個國家,還有自己的文字,並且喜歡畫壁畫。

我們翻開目前的地圖,在中國的東邊除日本、臺灣,就只剩下澳大利亞、美洲那些。考慮到日本、臺灣等地的早期文字,都是漢字變形,高僧不可能說這是一種新文字,因而基本可以排除二者。

與此同時若把世界地圖進一步攤開,衡量美洲墨西哥到中國距離,無限接近2萬餘裏。所以房仲甫大膽的認定,中國古人曾經到過墨西哥,並進行過友好的交流。

除了距離、文字都史書記載,美洲地區的出土文物,也接連從形態上,暗示着它們跟中國有着極大的淵源。當地的圖騰中,經常出現一種被稱爲“天龍”的生物,而此龍從形態上跟中國的龍形象,相似極了。祕魯更是出現過一個石碑,上面有着類似“武當山”三字的圖案。

正因史書的巧合,文物的巧合,雖然目前中國先到達美洲沒有成爲主流觀點,但他爲世界提供了1個不可忽視的聲音。

中國人不善航海,不是自古就有。

參考資料:房仲甫:爲中國水運史癡迷的人——太原日報

奧祕雜誌1982年2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