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自广西柳州报道

近年来,柳州市柳南区委、区政府通过将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有效融入“螺蛳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农民新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优化了乡村宜居宜游环境。图为“螺蛳粉特色小镇”柳南区太阳村镇风光。(柳南区纪委监委供图)

走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区,螺蛳粉独特的味道扑鼻而来。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将螺蛳粉配料进行分包、密封。

一碗有“灵魂”的螺蛳粉,原料极为丰富。随着近年螺蛳粉销量较快增长,螺蛳、木耳、豆角、竹笋等原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此前,“螺蛳粉特色小镇”——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迎来了竹笋的丰收。太阳村镇百乐村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忙于剥笋壳,“每天中午都有公司上门收购,我们只要处理好笋,足不出户也不愁销路。”村民杨全元告诉记者。

杨全元一家7口人。在政策鼓励下,种了四十多亩竹笋。“每亩能产2000多斤,每斤收购价1.6元,每年收入十多万元。”杨全元说。

“此前在‘退桉改竹’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收到群众举报,部分村镇在实施退桉的过程中,没有将桉树铲根就直接种上竹子,导致第二年桉树春风吹又生,长得比竹子还高。”柳南区纪委监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发放监察建议书,压实相关村镇主体责任,确保问题得到整改落实。

疫情期间,袋装螺蛳粉订单激增,受物流、原材料、人工等多方影响,企业面临较大生产经营压力。注意到这个问题,柳南区纪委监委专项督查组发挥监督作用,推动劳动保障部门落实有关稳就业举措,破解企业用工紧缺难题。

今年2月以来,柳南区多次开展“接人入企,送人到岗”专项活动,通过点对点专车接送贫困群众到生产集聚区就业。在政策鼓励下,当地螺蛳粉企业也重点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招聘对象。

柳南区流山镇贫困户韦文胜告诉记者,自己今年4月进入了当地一家螺蛳粉企业打工。现在,他在包装生产线上有了固定的工作,一个月收入3500元左右。韦文胜说,他的下一个计划是重新装修老房子。

“目前,柳南区袋装螺蛳粉及带动的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年产值超过30亿元,全区参与原材料种植、养殖人员超过4000人,间接带动配套行业从业人员将近15000人。”柳南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权仁儒告诉记者,为引导和鼓励农民在产业园内种植豆角、竹笋,养殖螺蛳等,柳南区出台了多项政策,带动原材料深加工发展,不仅让当地贫困村受益,也辐射到周边县区。

当记者来到位于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王眉村的柳州螺蛳粉产业核心示范区时,村民正在田间忙碌。据介绍,该示范区共3365亩,主要依托鱼峰区螺蛳粉产业园区资源优势,重点种植豆角、竹笋、优质稻等农作物,养殖螺蛳。

“种出来的豆角全部由白沙酸厂收购做酸豆角,行情不好时,还有保底收购。”白沙镇新安村村民陈启福告诉记者。新安村是示范区豆角基地,陈启福种植了7亩豆角,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实现了脱贫。

为保证螺蛳粉原材料的生产供应,确保当地贫困群众的脱贫增收,鱼峰区纪委监委立足纪检监察职能职责,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项惠农利农政策落实落细。

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鱼峰区纪委监委在细化监督、压实责任上下功夫,紧盯扶贫领域的人和事,将监督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全区纪检监察干部通过与贫困户交流家庭信息、梳理实际困难、开展走访慰问等方式,精准查找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整改问题46个。

“黄社长,你放心,我刚向农业农村局反馈这个问题,他们将尽快组织清理淤泥,保障水质。”近日,鱼峰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覃传会在王眉村进行扶贫领域作风督导时,发现该村大旺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养螺基地旁沟渠堆积淤泥,影响养殖水源。覃传会随即联系督促区农业农村局解决该问题,并把自己的电话留给该合作社社长黄茂宁,表示有问题随时联系。通过“一检查、二约谈、三回看”,淤泥堆积问题得以解决,螺蛳品质得到保证。

“一碗螺蛳粉,其中大有乾坤。”覃传会告诉记者,“螺蛳粉原材料产业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我们将始终盯住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政策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