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則天晚年,宰相張柬之聯合朝中重臣,發動了一場政變,歷史上稱之爲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爲什麼稱五王政變呢?因爲爲首的五個功臣最後都封了王。

他們五人依次爲:張柬之,漢陽郡王;崔玄暐,博陵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範,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

當然,政變是冒殺頭,甚至滅族的罪名的,所以,對於此類大功,上位的皇帝一般都要厚賞這些有功之臣,否則,誰還願意拿身家性命來換這個榮華富貴?

唐中宗復位後,桓彥範因功被封爲扶陽郡王,但這只是一個尊貴的榮譽而已,還要授予實權的,於是任命桓彥範爲侍中,這就是說,從這一刻起,桓彥範就成了帝國的宰相了。

古代有句俗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此話雖然刻薄,但也是實情。

你想,誰不願意用身邊人,還捨近求遠的去用外人?那種人的腦子不是被驢踢了,就是被門板給擠壞了。

桓彥範可不是這種人,他精着呢。他知道用自己身邊人比較把握、放心。

在給跟隨“五王”鬧革命的這些跟班論功行賞時,桓彥範堅稱,說他的大舅哥趙履溫當時也參與了共同的謀劃,要求論功行賞。

他的這一提法,大家都心知肚明,“五王”當時鬧革命時候,趙履溫當時在易州擔任刺史,距離這麼遠,怎麼可能來得及參與他們的政變?

可是唐中宗是這些人給他抬上來的,也不好再往深裏細究,只好把趙履溫調到中央,官封司農少卿。

趙履溫一下從地方官員,搖身一變成了中央大員,他當然明白這個官究竟是誰給他升的,他也算是會來事,買了兩個絕色的婢女,送給這位妹夫。

這一下桓彥範的小日子過得可紅火了,朝廷中可以呼風喚雨,回家後又可以在兩個絕色女子的溫柔鄉中做美夢,好不愜意。

唐中宗復位後,開始實施皇帝的權力,但是他發現雖然自己是皇帝,可是真正的朝政大權,卻把持在以首席宰相張柬之爲首的這些“神龍政變”的功臣手裏,他不甘心當一個傀儡皇帝,於是開始破局。

在內,他俯首貼耳地聽韋皇后地;在朝廷,開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那個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當年差一點被立爲皇儲,自然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此時武三思的政治智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他們內勾外聯,先是剝奪了“五王”的實權,後來又找了一個機會給他們貶職外放,於是朝廷就變成韋皇后和武三思他們的天下了,唐中宗依然還是一個傀儡皇帝。

但此時的唐中宗身邊,已經沒有人敢給他仗義執言了,只好老老實實的做他的好好皇帝。

這個趙履溫是什麼人?史書上評價極其全面:

“心佞而險,行僻而驕。折支勢族,舐痔權門。諂於事上,傲於接下。”(《朝野僉載》)

說白了就就是一個權變之人。他擔任的司農卿主管全國農業生產、貿易、倉儲和皇苑事務,擔任此職務後,開始想盡千方百計博得安樂公主歡心,不惜傾盡國庫爲安樂公主大修宅第,“築臺穿池無休已”。

這一次一看妹夫倒黴了,馬上換了一副嘴臉,立刻要和妹夫劃清界限。

但後來仔細一思量,光是嘴頭上劃清界限也不行呀,得有革命的實際行動纔行,思來想去,“對了,我還送他兩個美女呢”,於是到桓府,去把這兩個美女又要了回來,留下自己享用了。

桓彥範被罷相已經夠倒黴的了,現在每天的日子也就這倆小妾陪着,還算有一些心靈的慰藉,趙履溫這一釜底抽薪的做法,差一點要了他的老命。

開始不還不行呀,只有忍痛割愛,自己向隅而泣了。

武三思秉承了他姑姑武則天的個性,叫除惡務盡,所以後來的事情又開始雪上加霜了,五王不光被貶職那麼簡單,後來逐個遭到剷除。

“彥範、暉、柬之、恕己、玄暐暴訕搖變,內託廢后,而實危君。人臣無將,當伏誅。”(《新唐書·桓彥範傳》)

由於唐中宗的軟弱,韋皇后和武三思他們做什麼事情那麼容易,倒喚起韋皇后壓藏在心底的強烈慾望——她要學武則天做女皇。

而唐中宗的寶貝女兒安樂公呢?時刻做着皇太女的美夢。

於是倆人一合計,合夥害死了唐中宗。

他們的這些倒行逆施,引起李氏諸王的憤慨,臨淄王李隆基終於發動了唐隆政變,一舉剷除了韋氏集團,擁扶自己的父親李旦當了皇帝,史稱唐睿宗。

此時的趙履溫一看天下又變了,心裏直嘀咕着“怎麼變天比變臉還快呢”?

馬上又變換一副嘴臉,開始舔李旦的屁股。

但那趙履溫突擊提幹;問妹夫要回婢女;動用國庫,巴結安樂公主的醜事,早已在坊間傳開。李旦哪能看得起這等變色龍?

“公主死,履溫馳詣安福樓下舞蹈稱萬歲;聲未絕,相王令萬騎斬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五》

於是,牆頭草趙履溫,最後也落了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張柬之、桓彥範等人的冤案,唐睿宗一執政就給平反了,反倒是變色龍趙履溫,真是徹徹底底的要遺臭萬年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