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施一公:中國還缺乏真正的世界頂尖大學,想要深造的研究生該聽聽這些建議

前段時間,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浦江創新論壇主論壇發表了演講。而在這之前,施一公也曾針對在科研中迷茫的人提出過自己的建議。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院士的演講原文,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01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

中國的高等教育如果僅從數字上來看,毫無疑問是世界頭號大國。普通高等學校有將近3000所,在校學生有4000萬人,相當於一箇中型國家的人口,碩、博士生在校將近300萬人,也差不多是一個小型國家的人口。

中國的科技發展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ESI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來看,中國從34位提高到了今年的14位。施一公認爲,這顯然有一個反差,即我國在“數字”上的領先與實際創新能力之間的反差。

02

我們的人才短板是什麼

“1990年4月,我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去美國留學,那一年有2萬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施一公回憶。截至2019年底,超過600萬中國人出國留學,400多萬留學生學成後回國。

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來看,1986年的平均年齡是54歲,2017年這一數字降低到了39歲。

在施一公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人才儲備的鉅變,人才斷層影響已經消除。“但我們的短板是什麼?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

施一公強調,所有的新興科技產業來自於核心技術突破,而所有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科學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

當今超過千億美元市值的單克隆抗體藥市場,就來自1975年單克隆抗體方法的發現。“從基礎研究到形成強大的產業,這一趨勢在過去兩三百年一直如此。”

“世界一流大學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點是支撐創新的文化。” 施一公介紹,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規模不大,只有七十多位教師,但建校以來誕生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

斯坦福大學大約有1500位教師,建校以來湧現了8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路透社發佈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中,美國大學長期佔據近半壁江山,其中斯坦福大學更是連續多年蟬聯榜首。在施一公看來,世界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03

西湖大學的考覈標準是什麼

“西湖大學最大的優勢是面向全球招聘人才,70%以上的博士生導師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施一公說。

施一公介紹,作爲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正在探索立足中國大地的新型大學治理機制,符合中國國情又激勵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以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科學家培養模式。

“我們不看重發表了多少文章,引用率是多少。我們希望在西湖大學工作的每一位年輕人能做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推動科學前沿探索,這纔是我們的標準。”

研讀了施一公院士的演講,相信每一位科研人員都能對於自己未來的道路有所思考。而在這之前,針對研究生們施一公曾經還給出過很多建議,非常發人深省。

04

做一個優秀的研究生

時間的付出是必須的

所有成功的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實際上,一個人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爲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和心力。

■ 做一個優秀的研究生,必須具備批判性的思維

研究生與本科生最大的區別是:本科生以學習人類長期以來積累的知識爲主、兼顧科學研究和技能訓練;而研究生的本質是通過科學研究來發掘創造新的知識,而探索新知識必須依靠批判性的思維邏輯。

1、正確分析負面結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關鍵絕大多數實驗結果會與預料不符,或者是負面結果。其實,對負面結果的分析是養成批判性思維的最直接途徑之一;只要有合適的對照實驗、判斷無誤的負面實驗結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2、耗費大量時間的完美主義阻礙創新進取在大刀闊斧進行創新實驗的初期階段,對每一步實驗的設計當然要儘量仔細,但一旦按計劃開始後對其中間步驟的實驗結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應該義無反顧地把實驗一步步推到終點,看看可否得到大致與假設相符的總體結果。

只要一個實驗還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終點,儘量看到每一步的結果,之後需要時再回頭看,逐一解決中間遇到的問題。

3、科研文獻(literature)與學術講座(seminar) 的取與舍一個人必須對他做的事情做些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無論是科研文獻的閱讀還是學術講座的聽取,都是爲了借鑑相關經驗、更好地服務於自己的科研課題。

4、挑戰傳統思維打破迷信、懷疑成規,而關鍵的關鍵是:Follow the logic,跟着邏輯走!

■ 科學家往往需要獨立人格和一點點脾氣

所謂獨立人格,就是對世界上的事物有自己獨立的看法。恰恰是一些有脾氣的人不會輕易隨波逐流,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

■ 不可觸碰的學術道德底線

做學問的誠實反映在兩方面。首先是有一說一,實事求是,尊重原始實驗數據的真實性。在誠實做研究的前提下,對具體實驗結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錯誤是很常見的,這是科學發展的正常過程。

但誠實的學問還有另外一層重要含義:只有自己對具體實驗課題做出了相應的貢獻(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後,才應該在相關學術論文中署名。

■ 你不習慣的常識

1、我們有限的認知不足以支撐一成不變的真理。

2、科學和民主是兩個概念。

3、科學是高尚的,但科學家未必高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