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裏有8個孩子,6個賣給地主,他參加紅軍鬧革命,成爲開國少將

舊社會時,很多人出身貧困家庭,爲了養家餬口,年紀輕輕就要出去幹活,學習各種生存技能,甚至是針線活也要學。後來參加革命後,這些生存技能就派上了用場。

革命年代,我軍的條件比較差,軍隊從上到下都是一人一套軍裝,如果破了就得自己打補丁。黃連秋是一個開國少將,紅軍時期就經常自己補軍裝。

他隨身攜帶一個針線包,可以隨時應對突發情況。一次他和幹事去開會,他發現幹事的軍裝掉了顆釦子,我軍對軍容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然而,幹事沒有別的軍裝可以換,黃連秋就拿出針線包,給幹事縫了一顆釦子。幹事十分經驗,黃連秋告訴他,出門肯定會遇到各種情況,帶個針線包就不怕了。

幹事打開針線包一看,除了縫補工具外,還有鉗子、螺絲刀等工具,就像是一個生存工具箱。剛參軍時,黃連秋在國軍中當兵,他看不慣國民黨的風氣,後來就起義加入了紅軍。

後來,他率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我黨把他的部隊改編成了紅四軍特務營,並把保衛軍委的重要任務交給了黃連秋。

一次,主席給起義的戰士們做思想工作,說老百姓們起早貪黑,還是過着苦日子,而地主土豪卻能喫穿不愁,這是爲啥?一句話把黃連秋說哭了。

黃連秋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家本來有8個孩子,但爲了餬口,父母把6個孩子都賣給了地主,後來他母親也得病去世,非常悲慘。

黃連秋哭完後就下定決定,要跟着主席鬧革命,讓窮苦百姓過上好日子。全面抗戰爆發後,黃連秋在晉察冀軍區一分區政治部組織科工作,做了一名科長。

在軍區,黃連秋是有口皆碑的好乾部,他經常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後方的大生產運動開始後,他所在的政治部也有任務,就是種莊稼收莊稼。

當時政治部的人手少,因此每個人都去勞動。不過長征時黃連秋的手受傷了,拿不了鐮刀,他不去收莊稼也沒人會說他。

然而等政治部的其他同志到了收割現場時,黃連秋早就割了一大堆莊稼了。雖然他沒法握鐮刀,但他把鐮刀綁在了手上,一樣可以割莊稼。

離休後,黃連秋並沒有在家安度晚年,經常奔波於工廠和學校之間,給人們作報告,宣揚紅軍精神,1982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0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