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作爲中華民族祖先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遺產,已經融入進廣大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藥膳所延伸出來的飲食常識,也被廣泛實踐着。

例如:“冬喫蘿蔔夏喫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一日食三棗,青春永不老”,這些諺語都包含着藥膳養生的智慧。

早在2000多年以前,《黃帝內經》就對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進行了專門論述,書中說:“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食之,以補精益氣。”

經過歷代研究改進,中醫藥膳發展爲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門實用營養方面的學科,或稱之爲“中醫營養學”。

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藥膳,古代稱爲“食療”、“食治”、“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藥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藥膳有過論述。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進一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在治療上除了用藥還採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蒂散、十棗湯、甘麥大棗湯等。漢代以前的食療,是理論奠基期,對於食療藥膳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與指導作用。

宋元時期爲食療藥膳學全面發展時期。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聖惠方》專設“食治門”,記載藥膳方劑160首,可以治療28種病症,且藥膳以粥、羹、餅、茶等劑形出現。

元代的飲膳太醫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營養學專著,它超越了藥膳食療的舊概念,從營養的觀點出發,強調正常人加強飲食衛生,營養調攝以預防疾病。

而貢膳廷,是以現代科技爲導向的老字號藥膳品牌,起源於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今已有257年曆史。清乾隆時期,擔任御膳房尚膳正一職的御廚李孝堂,爲貢膳廷的初創人。

2019年,御廚李孝堂後人爲了把歷經幾百年悠久歷史的宮廷藥膳寶貴財富傳承下去,決定將李孝堂的經典藥膳祕方結合現代飲食機制改良重塑,讓當代更多國人懂得藥膳的養生之道。

貢膳廷恪守藥膳“寓醫於食”的根本,以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與現代科學方法相結合,嚴格按照傳統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的理論指導。

貢膳廷品牌致力於研究現代精品藥膳,爲中國人民的健康長壽盡一份綿薄之力。讓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國人都能體會到藥膳食療帶來的益處,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藥膳與現代科技碰撞所產生的能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