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源遠流長,早早宋金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傳說。這些傳說到了明朝中期發展到高峯期,各種有關八仙的小說戲劇層出不窮,形成了流傳數百年的八仙文化。而在這些傳說故事中,最爲著名的便是八仙過海的傳說,並衍生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成語。後人在談論八仙時,常常關注的是他們的各種神通和奇遇,卻對於爲什麼要過海沒有太多的討論。而對於他們與龍王發生衝突的根源,很多人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際上這兩個問題纔是八仙過海傳說的主旨,也影射着明朝的一些社會亂象。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在北宋中後期就已經有各種不同版本的八仙存在。經過宋金元三朝的發展,到了明朝中後期才逐漸形成現在的標準版本,並在吳元泰的小說《八仙過海東遊記》中固定下來。而“八仙過海”作爲《東遊記》故事的壓軸大戲,被放到了小說的末尾,成爲小說中最爲精彩的篇章。

按照小說的描述,起因是八仙應邀去參加佛教的龍華會,渡過東海時與龍王發生衝突而引發爭鬥。故事中由呂洞賓提出不用坐船渡海,而是各顯仙人神通,於是八仙利用各自的法寶渡海。海中的龍王和龍太子貪圖八仙的法寶,便出兵劫持了藍采和,於是引發了八仙和東海龍王的爭鬥。

這個爭鬥在故事發展中無限度的擴大化,不僅把其他龍王捲入其中,還把天庭和佛教拉入了戰局,讓天上地下打得一塌糊塗。最後是孫悟空出面擺平天庭大軍,觀音出面說和斡旋,才平息了雙方的紛爭。可仔細分析,卻發現這看似邏輯簡單的情節,卻有着很多讓人疑惑之處,值得細細品味。

比如東海龍王在神話小說中都是龍套存在,誰都可以隨便欺負的雜兵頭領。而八仙卻是太上老君的親傳弟子,屬於道教高層神仙。那爲何龍王敢派兵打劫八仙,失敗後還不依不饒的告上天庭?爲何玉帝明知龍王理虧,還派趙公明帶二十萬天兵圍攻八仙,迫使八仙向孫悟空求救?

要解釋上述的問題,若從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創作套路開始分析,可以從中得到很多隱藏的故事情節。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套路並非道教的神仙體系,而是以《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故事爲基礎的神仙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表面上是依照佛道兩教的神仙文化,創造了一個以天庭爲核心,包含三界兩教的神仙社會。實際上這個體系是在影射明朝當時的社會形態,並將明朝社會中發生的種種事情演化成神仙故事,以表達作者對這些事情的態度。這種寫作手法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非常典型,明朝的其他神話小說也以此爲參照。

從這個神仙體系來看,東海龍王的行爲是非常反常的,完全不符合他雜兵頭領的形象。在《西遊記》中東海龍王就是被孫悟空呼來換取去的龍套角色,而在《封神演義》中哪吒鬧海是隨便毆打東海龍王,還把三太子敖丙都剝皮抽筋。由此可以看出,東海龍王在神話體系中實在是弱小可憐。在《東遊記》的前半部分,東海龍王也符合這個設定,他在面對費長房時也是卑微可憐的角色。而費長房還不是神仙,只是拿着鐵柺李賜予的玉符就足以讓他低頭。由此可見,小說的人設中東海龍王還是符合傳統神仙體系的套路的。

可是到了八仙過海這一段,東海龍王就突然飄了,竟然聽從龍太子的話派兵劫持藍采和。雖說藍采和在八仙中實力不強,但人家好歹也是和鐵柺李、呂洞賓等人的同僚,不看僧面看佛面,怎麼也得給個面子啊。況且東海龍王之前連拿着玉符的費長房都不敢惹,他又憑什麼惹上鐵柺李親自帶隊的八仙?

從小說的設定來看,八仙可不是代表他們八人,而是代表着太上老君。他們是太上老君在人間傳道的代理人,在各個神仙處都是非常禮遇的。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八仙被邀請參加王母的蟠桃宴會和如來佛的龍華誕,這可就是身份和能力的象徵,而他們在這些社交場所代表的也是太上老君的意志。

如果說東海龍王的異常行爲還能用貪圖八仙法寶來解釋,那八仙向孫悟空求救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八仙時在參加如來佛的龍華誕路上與龍王發生衝突的,雙方打到最後引出了趙公明和二十萬天兵天將。八仙寡不敵衆跑到龍華誕上向孫悟空求救,這完全不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行爲規範。

他們是太上老君的代理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道教的尊嚴和形象,這在小說中鐵柺李和漢鍾離教育呂洞賓時就說得很清楚了。他們受邀參加龍華誕,是如來佛對太上老君的禮遇,也代表着神話中道教高於佛教一籌的地位。可他們八人不向太上老君求救,卻舔着臉找佛教,豈不是有辱道教的尊嚴?

最離譜的要算玉皇大帝了,他明知東海龍王犯錯在先,而且是違反天條的大罪,卻故意包庇。不但沒有制止東海龍王擴大戰爭範圍的行爲,還派出趙公明和二十萬天兵天將圍攻八仙,這簡直就是徇私枉法。玉帝作爲三界至尊,天道的代言人,他與龍王的身份差別巨大。龍王有什麼資格讓玉帝破壞天條的規定,還派出天庭大軍來對付八仙?而戰爭的規模擴大到遠超龍王能控制的範圍,這根本不符合天庭一貫的行爲風格。這其中種種前後邏輯矛盾之處,也說明了事情背後隱藏着不同尋常的故事情節。

從表面上看,八仙過海的故事是推崇道教的小說,其中包含了大量全真教的修行理念。這樣的小說在道教昌盛的明朝並不少見,在神話小說中像《西遊記》那樣崇佛抑道的反而不多。然而在情節中比較另類的是,八仙過海的故事並不排斥佛教,在故事情節中八仙和佛教的關係匪淺,甚至有資格參加龍華誕。

在神話體系中,龍華會是佛教最大的盛會,沒有之一。龍華會召開有兩種條件,第一是每年釋迦牟尼的生日誕辰,第二是彌勒菩薩晉級爲彌勒佛。由於彌勒菩薩晉級是在十萬年後,所以常說的龍華會實際上就是如來佛的龍華誕。神話體系中參加過這個盛會的,有黎山老母、毗藍婆、鎮元大仙、唐僧等等。

從這些參加者的身份和地位來看,龍華誕上出席的都是天界的大人物。八仙過海也遵守這個套路,八仙在龍華誕上遇到了孫悟空和觀音菩薩。這也說明小說作者遵循了傳統套路,並沒有拋開神仙體系而另闢蹊徑。這就說明傳統的神話體系在八仙過海中是適用的,上述的那些不合理之處是作者有意爲之。

分析八仙過海故事發生的前後變化,從細節入手,可以發現東海龍王態度的突變並非龍太子的引導,而是自己的選擇。龍太子貪圖藍采和的法寶,這只是事件發生的起因之一。在八仙輕易救回藍采和,並對水晶宮造成毀滅性打擊後,龍王理應服軟求饒,因爲龍宮的硬實力差八仙太遠了。

可龍王不但沒有退縮,還把其他三個龍王拉入其中,這就非常不合情理了。而且明知自己違犯天條的情況下,還主動上天庭告狀,這完全就是作死的操作。龍王從哪裏來的自信,能夠保證玉帝在處理這個事情時會包庇他?這種情況只有唯一解釋,那就是玉帝對龍王的所作所爲是默許的。換句話說,很可能龍王半路攔截八仙,是在玉帝的暗中授意下進行的。龍太子的行爲只是找個動手的藉口,避免這種違犯天條的事情連累到玉帝而已。只有這個假設成立,才能合理解釋爲什麼玉帝會包庇東海龍王。

結合八仙過海的目的,可以推測龍王的意圖是阻止八仙去參加龍華誕。而以他們的實力根本不是八仙的對手,所以才故意製造衝突,將天兵天將引入局中。這樣玉帝就能名正言順的派兵阻止八仙,使他們不能參加龍華誕。結合八仙是全真教理念的代言人,他們崇道教而不排斥佛教的做法,可以說是與天庭一貫的作風背道而馳的。因爲在傳統的神仙體系中,天庭的主要政治格局便是佛教和道教互相制衡。這既是來源於《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傳統,也是影射了明朝社會兩大宗教暗中角力的社會現象。

而小說中玉帝派兵圍剿八仙時,領兵的是趙公明,其稱呼也非常巧妙。衆所周知,趙公明是財神爺,也是道教的正一玄壇真君。可是很少人提到,趙公明也是道教四大元帥之一。玉帝派兵時用的不是正一玄壇真君的封號,而是用四大元帥的說法。這就明顯將正一道和全真教的道教內部矛盾,引導成爲道教和佛教的矛盾。也就是說,玉帝的操作是藉着反對佛教的名義展開的,把道教綁上了自己的戰車,而將與佛教關係良好的全真教踢出了圈子。這種操作卻正好與明世宗嘉靖年間,皇帝朱厚熜重正一道而排斥全真教的宗教理念相符。

在小說的最後,八仙在龍華誕上向孫悟空求救,然後再由觀音菩薩出面斡旋。在孫悟空強大的武力支持下,趙公明不得不放棄武力鎮壓八仙的打算,最終聽從觀音菩薩的安排平息了這個戰爭。而龍王只是戰爭中的小嘍囉,在趙公明投降的情況下,他根本不敢有反對意見。

這個情節也與全真教的理念相合,正所謂“紅花綠葉白蓮藕,三教緣來是一家。”從王重陽創立全真教開始,就一直秉承這個理念,主動吸納道教各分支宗派和佛教理論,以有教無類的觀念進行教義的傳播。這雖然被正一道等傳統大派看作異端,但卻得到了中原百姓的廣泛支持。

從這些情節出發,可以看出作者藉此在隱射明朝社會的宗教亂象問題。一方面,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正一道,排斥全真教和佛教。另一方面,全真教和佛教有相通的修行理念,在民間有着廣泛的基礎。雙方在爭奪傳教和勢力範圍,以及深層次的政治利益上發生明爭暗鬥。而作者通過八仙過海的故事情節,以玉帝來隱射皇帝和正一道,暗中貶斥其腐敗和官場黑暗。同時有抬舉全真教和佛教,以達到增加民家聲望,促進教義傳播的目的。可以說這出戏是典型的,爲了給全真教拉隊伍而進行的宣傳廣告。

《八仙過海東遊記》一書拼湊的痕跡非常重,很多情節都原封不動的抄襲至其他的小說,強行與八仙拉上關係。作者寫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爲了對全真教進行宣傳,勸說百姓信奉這個宗教。因此這裏面的每個故事都有着美化道教的痕跡,以獲取老百姓的信任。最後一段八仙過海的情節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是作者費盡心機才編撰而成。由於涉及到正一道和皇帝,所以他還用了玉帝來指代皇帝的辦法,可謂是含沙射影。只可惜這些心計沒有用在正道上,只能變成陰謀和鬼蜮伎倆,對國家和人民沒有任何好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