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需謹慎,

信息安全很重要。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人臉識別已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改變着人們的生活。“人臉解鎖”、“刷臉支付”、“刷臉進出”等行爲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了。

近期,一則“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出現這種滑稽現象,是因爲房地產“老帶新”、商業中介、自然看房人等不同類型客戶可以拿到不同程度的買房優惠。

所以,看房者出此奇招,爲的是“對抗”售樓處用人臉識別判斷客戶類型的行爲。

1.安裝及使用緣由

房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與其“分銷模式”有關。每當新樓盤上市時,房企一方面會花大量費用做營銷,吸引潛在購房者。另一方面也會找各種賣房平臺作爲“分銷渠道”。

如果購房者是看了房企宣傳前來買房,叫做“自然到訪客戶”,說明房企的營銷費沒白花;如果購房者被渠道中介帶上門,就屬於“渠道客戶”,房企要給中介一定的“好處費”,即提成佣金。

房企銷售與渠道中介搶客戶的“混戰”經常發生。而人臉識別,就是爲了幫助房企判斷某個購房者是什麼類型、是誰的客戶,佣金應該發給誰。

另外,過去區分自然訪客和“渠道”客戶,通常要靠人工登記,虛假登記的情況難以杜絕;引入人臉識別系統後,可以“悄無聲息”地將客戶面部信息錄入系統,將來成交房源的話,再進行比對,“省時省力”。

2.人臉識別將被“下架”

上週五,南京全市已啓動對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進行檢查。

目前,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南京市相關部門的電話通知,要求拆除售樓處裏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

律師表示,如果商家將蒐集信息的操作提前告知客戶,包括蒐集的目的、使用範圍、存儲時間等,且客戶認可的情況下,應當說是合法的行爲。

如果像新聞報道中的那樣,大部分售樓處在“無感”獲取客戶信息,毫無疑問,這就是侵權。

如遇到售樓處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面部識別,可以有兩種途徑解決:首先,客戶可以和商家溝通,要求刪除相關信息;

一旦溝通無果,客戶可以針對商家的違法經營行爲向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舉報投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一把“雙刃劍”

人臉識別技術有着積極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否定這一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該看到,當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尚難言嚴密時,人臉識別的法律風險和倫理困境仍需釐清。

我國法律對於個人信息在消費領域的收集、使用雖未予禁止,但強調對個人信息處理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

即個人信息的收集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和徵得當事人同意;個人信息的利用要遵循確保安全原則,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經營者需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這一看似形成閉環的制度規範,實際上很難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因此更難對人臉識別應用有所限制。

此前,據央視新聞報道,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兩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小結

過去能掌握人臉識別技術的組織只是少數國家部門和鐵路、阿里等這樣的大企業。但隨着人臉識別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人們無奈地發現,“我現在連回小區都得用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所承載的信息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了。你是誰、你住哪,你有多少資產、你喜歡去哪等等,人臉信息一旦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濫用,所帶來風險是難以想象的。

這張臉確實已經“丟不起”了。

財經下午茶綜合自中國城市報、南方都市報、解放日報、揚子晚報、南京看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