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宣佈將調整上證50、上證180、上證380、科創50等指數的樣本,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同時宣佈將調整滬深300、中證100、中證500、中證香港100等指數的樣本,本次調整於12月14日正式生效。

原本差多每個季度都會有這樣例行調整的事情,在經過週末的發酵,加上近期股市微妙的表現,令這一次指數調整的關注度比此前的高了不少。

那麼,這次指數調整,到底有什麼玄機?

01指數調整被誰帶了節奏?

先仔細看此次大家比較關注的幾個指數調整名單:

上證50指數:調入恒生電子、中泰證券、海天味業、韋爾股份,調出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中國銀行、中國重工、洛陽鉬業等。

上證180指數:公牛集團、中微公司等調入指數,中信銀行、上港集團等調出指數。

滬深300指數:調入調出的公司各有26只,傳音控股、中國船舶等調入指數,寧波港、天齊鋰業等調出指數;

(來源:騰訊網)

本次滬深300指數的調整,信息技術行業樣本數量淨增加8只,權重上升0.96%;醫藥衛生行業樣本數量淨增加6只,權重上升0.67%;原材料行業樣本數量淨減少6只,權重下降0.36%;工業行業樣本數量淨減少6只,權重下降0.58%。有2只創業板樣本新進,滬深300指數樣本中創業板樣本數量增加至19只,權重由6.04%升至6.22%;有4只科創板樣本新進,權重約0.19%。

而彙總上述幾個及其他幾個指數的調整情況,幾個大趨勢非常明顯:一是把銀行股大面積遭拋棄,二是近期漲勢兇猛的成長股,生物醫藥、科技、消費等概念被大量納入,三是指數逐漸把科創板公司納入進去。

把部分銀行股跳出去,讓銀行的指數權重降低,市場反應普遍認可,畢竟作爲大部分指數失真“罪魁禍首”的銀行股,確實沒必要一直在裏面佔坑太多,並且時代在發展,新經濟時代,科技、消費、醫療等行業正迎來爆發式發展時代,但由於時間比較短,在市值上一直被銀行這座大山壓着,沒能享受到指數成分股所帶來的待遇。

這次調整還有個熱點是首次把上市超1年的科創板股票納入上證180滬深300等成分指數。這個好處是跟把成長股納入指數的邏輯是一樣的,現在創新企業普遍處於需要資金輸血加緊時間發展的狀態,並且都是先進科技、醫藥等需要大量燒錢的領域,雖然納入成分股不是直接給錢,但能多少因爲有主動被動資金覆蓋而使公司市值得到一定保障,爲以後融資尤其是抵押股權融資提供便利。這無可厚非。

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看到,新納入的這一批個股中,不少是在近兩年來的漲幅非常大,其自身估值的溢價水平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很多。尤其是在近期來資金抱團取暖導致的大量公司逆勢飆漲,這種情況之下,指數再把這些公司納入進去,以後的指數表現會不會又與市場整體趨勢脫鉤?

那這樣的指數意義是啥喲?

奇怪的是,今天早盤漲勢最猛的反而是銀行板塊,承接着上週五的瘋狂時刻,銀行股無論市值大小業績優劣幾乎繼續全面暴漲,上述各指數中將要被拋棄的幾大行早盤照樣都飆漲了好幾個點。不過隨着午後資金的突然全面撤退,這些銀行股全部都變臉,振幅大的從接近漲停回落到轉綠收場。

而被納入成長股也並非全面大漲,大部分的幸運股僅僅是小漲了點,算不得出色。

總的看來,可能是調整實施的時點還有半個月,這次大面積指數調整帶來的市場反應是比較混亂的,市場還是沿着上週五的慣性爲主,不過銀行板塊確實上演了一場活生生的騙炮行情,又給大量追漲殺跌的短線資金上了深刻的一課。

02能不能從指數調整中找到機會?

對於指數的調入調出標準,大家都知道跟公司的業績和估值水平沒太大關係,只跟它是市值和日均交易活躍度有關。這就導致了指數其實不能反應和評判公司財務狀況好壞,也就是說,被調入的公司不應就是業績很被看好,或者被調出的公司就一定有問題。

對於被調入的公司來說,起碼是一個不錯的利好。因爲能吸引各種主動和被動資金的追捧,成爲拖住公司股價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一些確實有業績支撐且估值並不誇張的優質公司,可以持續享受到市場資金的關注,對公司和市值管理和品牌效應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從一定的邏輯上來說,能被納入指數的成分股中,出現長期白馬的概率要遠大於市場平均,因爲起碼這些成分股是在被選中之前在市值上證明了自己。

以公平性較被認可的滬深300指數爲例:在最新一期的指數調整中,大部分在此後的90個交易日裏錄得上漲的概率要明顯大於下跌的。

而在下跌的公司中,假如再剔除掉部分因爲經營業績突然遭到意外影響因素的以及因爲新上市的市值就很大被納入的如(郵儲銀行、京滬高鐵等),上漲的佔比還會更高點。

那能不能從指數調整中找到一些上車機會呢?

其實是可以的,如以下兩方面,

一是被動發現:大多數指數都會提前公佈季度調整公告,並且會有個正式生效時間差。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郵箱挑選其中一些在前期漲幅不太誇張且順應當下市場風口的標的,再從裏面挑出業務底蘊穩健,業績預期有盼頭的,最好估值也別太誇張,這種情況往往會得到資金的追捧,安全墊很高。

以部分滬深300指數兩年前被納入的公司爲例,蘇泊爾、海大集團、長春高新、兆易創新、東方雨虹等這些在之後漲出了波瀾壯闊的大行情。

其實這種公司有這了上述條件,就算不是被納入,它的未來都是值得關注的。

也有一些公司業績質地不行,賽道也不咋地的公司,如ST藏格、華電國際、九州通等,即使是被加入進去了也沒太大表現。

另一種就是主動跟蹤預測,這裏以上證180指數爲例。這個指數是由滬市A股中規模大、流動性好的180只股票組成,在它之下有個上證380指數,是由滬市A股中剔除上證180指數成份股後,規模適中、成長性好、盈利能力強的380只股票組成,這樣,每個季度調整都會有一些從380指數晉升至180指數里面去,實現被資本更好地聚焦(晉升到上證50指數邏輯同理)。

也就是說,如果從這380只備胎股中去做一定的標準挑選,如業績OK,公司沒負面事件,市值也已經能超過了上證180指數成分股尾部股,那能最終在下一批被調整進去的概率會大很多。

從這一期的180指數調整可以驗證,被調入的金髮科技、恆順醋業、天壇生物、王府井等都是380指數里比較熱門的公司,市值也超過了前者的底線。

當然,被調出去的公司中也不一定說明公司問題了,有不少也是因爲前期估值漲太猛,或經營業績出現向下波動被後來者趕上的。事實上有這其中還是有不少能重新又回來的,具體公司還需要具體分析。

03避免成爲別人眼中的“韭菜”

作爲一個有明確投資機會的事件,就意味着有確定卻可操作的套利空間,那也意味着必然有“壞人”想借機撈金的,其中包括上市公司方面。

最典型的就是把通過有意識的“市值管理”,配合資金把公司股票市值“管理”到被納入指數的標準,藉此吸引主動被動資金來接盤,從而大割一把市場的“韭菜”。

A股的樂視、“兩康”、信威等妖精股,玩的就是這一出,他們不但收割了很多無辜的散戶,跟是把很多主動被動的大基金都狠狠收割了。

近兩年,公認被國內收割比較多的最知名“冤大頭”要數MSCI指數了。在港股市場的公司,利用被各種指數納入成分股吸引跟風資金去收割市場韭菜的玩法可以寫成一本教科書,割指數韭菜早已蔚然成風。

如首控(1269)在2018年5月14日納入MSCI香港指數,此前三個月內市值膨脹了兩倍多,達到了MSCI的指標。然而被納入之後很快就開始大幅低走撲街,6月1日當天暴跌38.68%,從此再也沒有漲起來。從納入到撲街,間隔半個月。這種情況雖然很極端,但操作手法卻是很常見的。

就算是在收割南下資金“韭菜”方面,港股的老千或問題公司舉起鐮刀來同樣心狠手辣,把自己的市值炒高納入港股通名單的去收割內地投資者的現象簡直不要太多。在近期比較出名的包括會德豐、拉夏貝爾、利豐、山水水泥、華人置業等,都是可以當做教程的案例。

其實分辨這些被納入的公司是真有底蘊還是自己炒上去撈一把的辦法很簡單,就看業績經營情況,一般業績透明,穩健、被大家所熟悉的公司,都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有那些業務讓人看不懂,業績好得讓人懷疑或者乾脆爛得一塌糊塗的,再加上公司本身或管理層負面消息頻頻的,那十有八九是來“騙炮”的了。

04結語

其實,上市公司是否被納入指數,只是一個實際意義不算什麼的側面影響因素。公司能否成爲真正的大牛股,最終還是要看其自身的經營業績表現來說話。

指數的調整隻是一年幾次新舊替代的體檢,所代表的只是股市發展的變化,它是一個被動的調整,並不能對公司的業績經營做出評判,如一個機器人一樣,莫得靈魂。

所以,每一期的指數進進出出的調整變化,公司的經營層面不會有什麼變化,對於投資而言,還是需要回歸到投資價值的本身。

只有不畏浮雲遮望眼,才能在無數喧囂的干擾中,找到真正適合長情陪伴的一生所愛。

—— 本文作者介紹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