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和孩子有着天然的情感紐帶,每一對母子都擁有世界上最親近的關係,但原本應該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在孩子成人後發生變化,這都是親子關係在孩子幼年時沒有被好好的維護而導致的結果。

張女士推開心理諮詢師的診室大門時,臉上掛着滿滿的愁容,最近一段時間,她被自己和兒子之間疏離的關係折磨的寢食難安。

張女士在朋友的建議下找到了專門解決親子矛盾的心理專家,希望從她這裏得到一些建議,如何可以修補自己和兒子日漸緊張的關係。

張女士是位單親媽媽,兒子從小是由她含辛茹苦帶大的,也正因如此,她有很長一段時間一個人打兩份工,就是爲了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兒子更好的生活環境,工作繁重的情況下,張女士的兒子經常非常懂事的獨自在家寫作業。

兒子雖然懂事聽話,但是緊張的工作和繁重的生活壓力有時還是讓張女士喘不過氣來,兒子偶爾犯一點錯,張女士就會大打出手,很多時候,她情緒是不由自主的會激動起來,打罵兒子更像是將生活的苦悶進行一種變相的宣泄。

隨着兒子漸漸長大,張女士發現兒子的性格變得沉默寡言,低調內斂,也不喜歡和自己溝通了,兒子上大學後基本上就不怎麼和張女士聯繫了,張女士主動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總是被兒子一番敷衍後就掛斷了電話,她感覺母子二人日漸疏遠了。

視兒子如生命的張女士面對對自己態度如此冷冰的兒子,內心感到很痛苦,甚至茶飯不思,直到通過朋友的介紹來到了這家心理診所。

專家在聽完張女士的哭訴後,分析了一下兒子和她疏遠的原因。她認爲在兒子心目中媽媽是一位整日忙於工作無法陪伴自己且情緒極度不穩定的,而童年的自己出於自我保護和天然適應生活的動物本能,開始自我催眠式"不需要"母親,並且本能性漸漸疏離。

想到自己曾經的舉止給兒子的童年帶來如此大的陰影,張女士很懊悔,而兒子性格的變化更是忍人憐惜。

往往親子關係的緊張的家庭,孩子小時候也許有着這2種經歷:

缺乏正常的親子陪伴

很多家長和張女士一樣,出於改變家庭現狀和提高生活品質爲孩子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初心,很努力的在工作中付出,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自然會忽略對孩子的照顧和陪伴。

對孩子而言,任何的金錢和物質都無法替代父母的陪伴和照顧,長期缺位的親情會讓孩子漸漸形成不依賴和不期待的心理,獨立人格形成的同時會淡漠親情觀念,漸漸不需要父母,尤其在成人後,見識了更廣闊的社會和世界,會對父母的感情更加淡漠。

2、經常被家長暴力對待。

人的本質是動物,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而如果幼年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暴力陰影之下,會隨着年齡和體能的成長漸漸產生"避害"的心理,想要逃離恐怖的原生家庭,而成年後外出求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當有條件離開原生家庭的暴力對待時,會拼其全力逃離,且不願再回歸原生家庭。

即使父母在孩子成年後悔過反思想要極力彌補自己的行爲,也會因爲孩子童年的傷害既定而導致緊張關係無法扭轉。

人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重來的機會,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幼年時小心呵護他幼小心靈的成長和發育,別讓陰影籠罩孩子原本可以純淨快樂的童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