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自願”走進黑洞的,當它越過黑洞視界,時空的方向都指向黑洞中心,無路可選,只能進入黑洞。下面聊聊到底怎麼回事:

牛頓的引力

對於引力的認識,很多人是聽說了牛頓與蘋果的故事。蘋果落地是因爲地球對它的吸引,這個吸引作用稱之爲萬有引力。

引力使物體產生向下“掉”的趨勢,有一句話叫做站得高,(niao)扔得遠,例如你在山頂上,向水平方向扔出一塊石頭和在山腳下扔一塊石頭,石頭出手時初速度相同,山頂出手的石頭肯定飛得更遠。

因爲山頂海拔高,給了石頭足夠的下降空間,延遲了石頭落地的時間,爲石頭水平方向上飛行贏得了更多的時間,速度相同,飛行時間越長,飛得越遠。

地球是個球體,如果石頭初速度足夠大,那麼石頭就有可能飛離地球,就像下面這樣。

圖:石頭能夠飛離地球的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11.2km/s),也叫地球的逃逸速度。能否逃逸只和石頭的初速度有關,和石頭質量大小無關。

圖:逃逸速度公式推導

不同星球的逃逸速度不同,取決於星球的質量與天體半徑的比值,意味着質量越大,體積(半徑的立方)越小的星球,越難以逃逸(黑洞:這不就是在說我嘛,任何物質,包括光都不行)。

石頭的質量與它能不能逃離星球無關,它的質量大小隻是決定了需要獲得多少能量才能達到逃逸速度。例如:你讓國足踢鉛球和足球,如果要讓這兩種球達到相同的飛行速度,踢鉛球肯定要更使勁。

如果某個天體質量爲M,當我們把光速代入逃逸速度公式時,可以得到一個光都無法逃離的半徑,意味着只要我們把這個天體使勁“擠壓”,讓它的半徑小於R,那麼在它的表面光就無法逃離,而黑洞都是這樣的存在。距離圓心R爲半徑的球體表面稱之爲視界,任何物體越過視界,都無法逃離,包括光。由於光線無法傳出,所以看起是黑色的,因此黑洞叫做黑洞。

綜上所述:光子無法逃離黑洞與質量無關,只是因爲黑洞質量太大,體積太小,導致逃逸黑洞所需的速度大於光速。然而,這並非唯一的解釋,愛因斯坦的解釋比牛頓更好,在愛因斯坦看來,任何物質都是有質量的。

愛因斯坦的質量與引力光子有能量,所以有質量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用楊振寧教授的話來說:這是人類對能量、質量、空間、時間的認知革命。其中質能方程:

描述了質量只是能量的另外一種形式,是物體固有的性質,反過來說能量也是質量的一種形式。光子雖然沒有靜態質量,但是它有動能,即有動質量。光子的質量與光的頻率或波長有關。

不過,愛因斯坦對引力的解釋也不需要光子有質量。

引力不是力,是時空彎曲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描述了引力現象實際上是時空的幾何效應,而非力的作用。美國物理學家惠勒是這麼解釋的:

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1919年,愛丁頓和戴森團隊拍攝到了日食的照片,發現原本位置在太陽背後的星光出現在了照片中,這意味着星光經過太陽時發生了偏轉繞到了前面來,從而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理論。這個偏轉並非源於太陽,而是源於太陽質量壓彎的時空。

光子運動時,如果時空曲率爲零,那麼光子的路線就是筆直的。越緻密的物體,造成的時空扭曲越劇烈,而黑洞是宇宙中最緻密的物體,一旦越過黑洞的視界,時空的方向都會指向黑洞的中心,光只是順着時空直線前線,因此當光子進入到視界之中,只能走黑洞中心,視界之內中沒有任何一條時空之路是指向外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