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舉辦的藝術博覽會和藝術展,讓上海逐漸成爲藝術能量場。12月,申城濃厚的藝術氣息依舊延續。以文博場館爲例,《東織西造·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週年紀念展》等一批重磅新展將揭幕。

12月25日起亮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東織西造·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上,戰國對龍對鳳紋錦、漢晉“無極”錦、北朝聯珠樹紋緯錦、元代織金綾臥獸紋大袖袍與土耳其刺繡禮服、波斯藍色地花卉紋織錦、意大利藍地卷狀花織錦等中西絲綢,宛如旗鼓相當而性情迥異的兩位詩人,在江南相逢、相知、相和。據悉,絲綢起源於中國,後經中亞、西亞傳入歐洲。歐洲人將來自神祕東方的絲綢融入本土的技術和文化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絲織體系。一件件文物印證着:文化的傳統,不是排斥和拒絕,而是吸納與融合。

12月28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揭幕的《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則將從中國沿海的上海、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寧、天津10省區市借展,匯聚24家文博機構的160件/套與航海相關的精品文物。展覽分“聯通大洋”“異域奇珍”“經略四海”“海貿物語”“宗教信俗”“東西互鑑”六部分,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古代悠久的航海歷史、科技、藝術和文化。重量級展品包括:西漢的蒜頭紋銀盒、北宋的長幹寺鎏金蓮花寶子銀香爐、元代的青花花卉八棱執壺、清代的景泰藍皮筒鍾等。

作爲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第一家人物類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即將迎來七十華誕。12月15日起,該館將推出《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週年紀念展》,對走過的歷程加以回望,也對更美好的未來進行展望。

展覽之外,各類工作坊、講壇、小課堂、互動探索之旅等文教活動將帶來特別的博物館體驗。以上海博物館爲例,結合正在熱展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以及館藏精品文物,該館將在本月的週六和週日密集推出六大主題30餘場線下文博課程,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快速入門傳統文化。古代文學博士裘江帶來的《不“服”不行:無與倫比的大唐服飾秀》,將從名畫與瓷器中的古代服飾入手,用實物和文物來給孩子講述服飾背後的名人典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