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對外也發生過數次戰爭,以全勝的戰績告訴世界,中國已經不是那個任人欺辱的晚清。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戰爭就是對越反擊,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因爲報道較少,所以對此戰的瞭解很多人並不深。

當初中國下定決心對越反擊也是做了深層考慮的,畢竟蘇越兩國在1978年11月簽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兩國是有攻守同盟關係的,越南將金蘭灣租借給了蘇聯,所以蘇聯方面要運兵過來也很方便,但是爲什麼蘇聯並沒有出兵相助呢?

首先蘇聯國內準備不足,當時中國做出如此巨大的動作,世界各國基本都沒反應過來,沒料到中國能有這麼強大的動員能力。

雖然在珍寶島之後,中蘇兩國都在邊境陳兵百萬,大有一觸即發的感覺,蘇聯當初甚至叫囂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如果1979年還是這種情況,中國自然不敢妄動,然而珍寶島是1969年,已經過去十年了,蘇聯已沒有那股勁,戰略重心也放在了歐洲與美國對抗。

當時蘇聯在我國北方的戰鬥人員只有實際編制的30%,總數也就50萬左右,如果要武力干涉勢必要從歐洲運兵,這麼大的人口規模是不可能靠空運的,只能依賴西伯利亞大鐵路,運送時間都要好幾個月,而那時戰爭都已經結束了。

其實從蘇聯之後的反應就能看得出來,其得知我國對越反擊後,除了譴責以外,還從國內抽調兵力加強遠東軍區、貝加爾軍區和蒙古軍事集羣的力量,與蒙古兩國搞了聯合軍演,人員一共也就5.2萬,雖然坦克有2600輛飛機也有900架,但這個數量對於中國的縱深來說還是不夠看。

準備不充分,自然不敢挑起兩大國之間的戰爭。

其次就是中國的實力,中國當年尚未大裁軍,軍隊人數有400多萬,大部分都分佈在中蘇邊境,對越中國只是出動了30萬左右的軍隊,加上20萬預備軍,也不過才50萬左右。

剩下的還有三百多萬,中國的防備重心就沒有變過,而蘇聯的情況上面也講到了。其實當年蘇聯陸軍一共就180多萬,這個人數想要打敗中國其實還是有難度的。

蘇聯也不可能爲了一個東南亞國家放棄自己的歐洲重心。

再者就是天氣因素,中國的南北氣溫差異大,2月到3月間南方還好,北方卻依然很冷,這點現在的人也體會得到,氣溫普遍在零下,蘇聯比我國還要北,所以也會更加寒冷。

別以爲自幼從極寒環境長大就不怕冷,在這種天氣行軍是非常困難的,即便人可以咬牙撐着,但是機械不行,會嚴重阻礙軍隊的推進。

當年莫斯科就是靠嚴寒擊敗了拿破崙和希特勒,他自己肯定對於天氣的作用也深有體會,強行南下只會重蹈覆轍。

最後就是美國的影響,當時世界格局已經慢慢呈現出蘇聯進攻美國防守的態勢,因爲中蘇交惡,美國開始拉攏中國。

我們可以參考兩個時間節點:中美兩國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鄧公在1979年1月29日─2月5日期間訪美。

美國爲中國提供了衛星偵查和許多情報,且在中國對越反擊後發表的聲明很有意思,大意就是大家要熱愛和平,不要再打了,越南先從柬埔寨撤兵,然後中國從越南撤兵。

歐洲大部分國家及美國的一衆小弟都跟着附和,看着是中立,其實也在拉偏架,爲中國壯了不少聲勢。

1979年2月蘇聯往中國南海派出了30艘艦艇組成的龐大編隊,形成了很大的威懾,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星座號航母率領的突擊羣也在2月來到南海,兩國艦隊都採用了“伴隨監視”的做法,互相氣氛很嚴峻,一直到中國撤兵之後,兩國艦隊才分別離開。

美國在公開場合中也警告過蘇聯不要輕舉妄動,這樣一來如果蘇聯敢南下,那麼他也要考慮美國會參戰這一因素,爲了一個越南,把其自己搭進去實在划不來。

以上種種因素加在一起蘇聯就沒有出兵,這是我國一次大膽的軍事計劃,爲我國南疆謀得了數十年的和平,也給我國的國際交流打開了局面。

當然最後這個原因並不是說美國有多好,只是這是客觀存在的因素,雖然現在交惡了不能把它當不存在,就包括中國曾經與蘇聯交好時,蘇聯也給中國提供了很大援助,同樣也是不能否認的。

我國還沒能強大時,必須要與其中一方結盟才能好好的生存下去,我們抓住了機會發展了自我,所以現在就不用仰人鼻息了。

我們願意與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做朋友,前提是他人尊重、平等對待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