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顯山,不露水,做空力量在飛速增長!

做空力量年內暴增1000億

通常意義上的做空,指的是你並不擁有某種資產,但是覺得它會跌,於是向別人借來賣掉,一段時間後再以更低的價格買回來還給人家。

借來一萬股股票,專業術語叫“融券”。

每股100元,總價100萬。一年後,股價跌到90塊,於是以90每股的價格買下一萬股還回去,只花了90萬,賺到了10萬價差。

這個過程,就叫做空。

兩融業務已經發起超過十年時間,此前融資業務發展非常迅速,融券業務則進展十分緩慢。截至今年初,融資規模超過1萬億,2015年高峯期,融資規模超過2萬億。而到今年初,融券規模不足140億。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據最新數據顯示,融資規模年內增加僅4500億元,增幅約爲45%;融券規模則出現了井噴現象,從1月初的不足140億元,增加至最新的1163億元,增幅高達730%。

值得注意提,這個增幅主要發生在最近5個月,7月初的融券餘額只有360億元,也就是說近5個月增加了800億元。做空力量緣何年內突然爆發?

一大規則鬆綁激發潛力

從時點上看,一大規則的修訂可能是最大助力。從7月初到現在,融券餘額規模增長了近800億元。而也是在7月初,有一個不太起眼的規則進行了修訂。

7月3日盤後,證金公司表示,爲進一步提高市場服務水平,中國證金對轉融通業務進行了修改,取消證券公司轉融通業務保證金提取比例限制。

過去,融券業務,就是指持有股票的機構和上市公司股東,可以把股票通過券商借給投資者賣出。但轉融券業務推出以後,就擴大了融券業務的規模,使券商通過中國證金轉融券平臺向基金、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融券,再將券提供給融券客戶融券賣空。

一家頭部券商兩融業務人員告訴記者,以往的規則是證金公司給各家定的保證金比例是根據各家風控標準來定的,但證金公司並未對外公佈。以往可能還設置了一個保證金提取線,但這樣不利於券商的保證金現金部分的管理,現在這樣做則大大提升了券商現金管理的便利性。

從邏輯上看,這條規則修訂應該是鼓勵券商做大融資融券的規模。準確地說,這一行動是鼓勵頭部券商做大融券市場的規模。而且這也與當下資本市場改革的趨勢比較吻合,科創板上來之後,融券規模有所提升,創業板也進行了改革,融券規模進一步提升,此外還有T+0政策可能在藍籌股率先落地,未來市場的多空機制可能會更加完善。

此外,當下融資規模也逐漸在朝着相對飽和和穩定的方向在走,融券應該是券商的一個業務突破口,與國外相比,券商的融券業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市場需要做空的力量

雖然在影視劇裏,那些幹着做空事情的基本都是壞人,但做空跟一般意義上的投機一樣,都創造了社會價值。

除了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的那類人,正經做空的,是先判斷這資產值多少錢,明顯比當前市價高得多,這才動手做空。

也就是說,如果做空的人很多,那麼垃圾股就不容易漲到天上去,它們會在更低的價格時停止上漲,避免將來吸引更多人進入,造成更大的損失。

比如,樂視漲到千億,賈老闆套現百億然後跑路,留下滿地雞毛。如果正經做事,賈老闆可能一輩子都掙不到一百億。那麼,換你是大老闆,你是願意炒股掙錢還是做業務掙錢?

但那時要是多幾個做空的,趁早把股價砸下去,後面的社會損失就要小上許多。從這個角度看,做空者的角色跟JC比較像:不直接生產財貨,但通過減小他人的損失、維護秩序來創造價值。

要是做空成功了,他有力地維護了市場秩序,自然該賺到錢作爲獎勵;要是看錯了、失敗了,他自己賠錢甚至跳樓,還不需要Zf支付撫卹金,成本也JC更低。

過去,中國的資本市場有其特色,缺少做空勢力和做空工具。其實不只中國,哪怕在做空工具充足的海外,做空一事也不怎麼好搞,因爲太得罪人了。

上市公司,哪怕是比較差的上市公司,跟一般人比起來也依然算得上有權有勢。然後你公開發言,說他們公司是垃圾。即使有理有據,就不怕回家路上神祕失蹤?

所以真要質疑,也得質疑北上深的上市公司,它們不敢亂來,頂多起訴你,沒有人身安全的威脅,其他小地方的真不好說。也因此,世界各地幾乎都找不到做空的研究報告,絕大部分都是做多的。

對內的報告外部人看不到。對外的報告麼,分析師打份工而已,往往還跟被研究的企業關係密切,犯不着得罪人。將來某天,分析師沒準兒還會跳槽到被自己吹票的企業裏去,更是得好好巴結。

於是公開的各種研報,基本全是吹票,看空的千里挑一。只有健全做空機制,市場才能更加理性。

本文來源:淘股吧綜合自券商中國、中國基金報、非凡投資指南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