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這個看顏值的世界,怎麼裝修才叫“有品位”?

近期,國內首部聚焦女性問題的獨白劇、趙薇新作《聽見她說》播出,首發的《魔鏡》篇,通過齊溪的人物獨白,揭露女性一直以來的容貌焦慮,並鼓勵女性不要被他人審美的枷鎖束縛。

《魔鏡》裏是一個對自己的外貌不自信的女孩,她每天“裝修”自己的臉,努力化成精緻的“樣板房”,成爲衆人眼中的“完美女孩”。

但回家卸妝之後,她像數落罪狀一樣數落自己外在的“缺點“:塌鼻子、薄嘴脣、大腮幫子、寬眼距……即使素顏是整容醫生也認可的美貌,她的內心依然因爲“不完美”的臉而不快樂。

#誰在定義美醜?

前段時間,北京某大潤發公然張貼海報,尺碼規格一欄中,S碼對應瘦,M碼對應美,L碼對應“爛”,XL碼對應“稀爛”,XXL碼對應“稀巴爛”↓

對此,有網友評論:這種糟糕的措辭除了販賣身材焦慮,究竟還有什麼意義?

#江映蓉 女性不該只有白幼瘦#話題也引發了廣泛討論,“超女”冠軍選手江映蓉,因爲上綜藝的形象不符合主流審美遭到羣嘲,網友紛紛責怪她沒有管理身材。

江喜歡力量型舞蹈,這需要非常好的身體線條和肌肉支撐。對待網友的評判,她自信又不屑:

體脂偏高可以去減肥,但只是爲了健康和喜歡的東西努力,而無關他人的目光。女性不該只有白幼瘦,可以成爲任何自己覺得舒服的樣子。

她想告訴大家,不要活在別人眼裏,因爲永遠滿足不了所有人,但你可以以自己理想的狀態前進,爲真正喜歡的事情努力。

越在意他人的想法,越容易產生焦慮感,便會無意識地去取悅他人。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設定有一個人以第三人稱視角在審視你。

也因此,他人的眼光,成爲了牢籠,他人的讚美或批判,左右着你我的選擇。

審美單一化還在滲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說到古典中式風格,很多年輕人第一反應就是沒品味,不在乎雕刻工藝、色彩美感、材料質感、文化內涵,這都是人云亦云、刻板印象帶來的偏見。

還有傢俱設計,現代簡約的款式通通加上“日式”、“北歐”等修飾詞都會更好賣。“流行色彩”、“流行搭配”、“高級風”,可以看作是一種洗腦式的裹挾,而接受這種影響的人,卻是我們自己。

魔鏡裏面有一句臺詞:“我不完美,完美多蒼白。我很完美,完美地成了我自己。”

能讓人長久幸福的,不是以某種風格滿足他人標準下的審美,而是勇敢面對內心需求,認可完美的自己。表面的東西都很短暫,照顧自己的想法纔是最重要的。

裝修也應該這樣,你可以參考潮流風向尋找自己喜歡的搭配,也可以藉助某種家裝風格讓每天的心情更愉悅,但別忘了多看見自己的需求、多尊重自己的愛好。

我們都說,家裝的基礎是功能,空間以人爲本,融入生活習慣,滿足家人的需求,搭配就會是和諧的。將關注點落到人身上,便是恰當的室內裝飾,風格只是錦上添花。

舒適的空間是爲了取悅自己

物慾社會都在呼籲斷舍離,彷彿極簡與清醒的人生掛鉤。囤物則放到另一個極端,被定義爲不剋制的人生。

家,是安放身心、取悅自己的空間。適當的囤物習慣,能讓我們精神得到滿足,斷舍離和整理,是因爲影響到日常生活的舒適度,所以才斷舍離。

囤物和極簡不能改變人生,關鍵在於以什麼樣的心態生活。

K女士和丈夫一起居住,房子並沒有多奢華,但對他們來說是小而珍貴的空間。房子每一處細節,都是着手於兩人的需求,結合習慣、愛好打造而成的。

烹飪是K的愛好之一,爲了營造更好的烹飪環境,她在客廳和廚房之間建了一堵牆,並在中間開一個方窗,做飯、洗碗空閒時間還能看看電視。

熱愛生活的她總是努力保持廚房清潔,廚房內盡情展示着K喜歡的廚具電器,假期的早晨,一頓豐富的早餐開啓一天好心情,整個空間的設計,只爲取悅自己的視覺和味蕾。

能夠沉浸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生活自然是溫馨有趣的。

家裝無需刻意展示個性

屋主從小喜歡閱讀,在老房子住的時候,房間太小放不下櫃子,書堆滿整個房間,她一度夢想有自己的書架。新家裝修,她毅然放棄電視櫃,將其中一面牆體搬空,裝了整牆到頂的大書架。

這樣一個簡約中帶着復古元素的空間,從裝飾上很難定義它屬於什麼風格。裝飾不多,書架旁邊置有沙發、扶手椅和簡約的茶几,地板上鋪了灰色的小地毯。

但走進這個家,人自然而然就有閱讀的慾望,它創造了像圖書館一樣純粹的空間,所有功能一目瞭然。

空間的華麗,不在於擺放了標價多昂貴的傢俱,空間的品味,也不是掛幾幅名畫就能支撐。個性無需刻意展示,取悅自己,品味自然會取悅你。

雜物多又怎樣,只要溫馨不凌亂就好;不是純正的風格又怎樣,混搭效果和諧就好;沒有風格也沒關係,自己家舒服就好。

真正的美不應該是別人賦予的註解,他人的評判大多是出於自身的喜好,沒必要被“他審美”的標準束縛。希望更多人大膽面對真實的自我,不要因爲別人腐朽的觀念掉入“標準美麗”陷阱,可以欣賞不同的美,也接納獨一無二的自然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