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醫認爲,脾爲“人之後天之本”,人的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都需要依靠脾臟的正常運轉。因此中醫非常注重對脾的養護,認爲許多亞健康的狀態都是因爲“脾胃虛弱”導致。因爲脾臟是人體的造血器官,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淋巴器官,一旦脾臟出現問題將會影響人的消化系統、造血系統、生殖系統等人體的多個系統,因此脾臟又被稱爲人體的“小太陽”。作爲我國第一養生人士的醫聖萬密齋提出了“養生四要”,具體到脾臟的養護也有許多方法。貢方堂也將通過辯證的角度,分享一些“養脾”的好方法。

爲什麼會出現脾虛?

想要“養脾”首先要弄清楚導致“脾虛”的原因。一般出現“脾虛”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思慮過重、太過安逸及飲食不節制。在五行中,脾臟對應的是土,如果思慮過重就會太耗心神,自然會影響到到脾臟的運行,進而導致脾虛。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與中國人喜歡思考、注重“心術”有關。

隨着現代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生活工作方式改變。在過去,中國人大部分時間都需要進行勞作,因此勞動過度消耗了過多的脾氣。而現代的人們雖然不用再下地勞作,但日常也缺乏足夠的鍛鍊。中國人的肌肉力量本來就不強,而脾主四肢和肌肉,長時間缺乏鍛鍊自然會削弱脾氣,導致脾虛。

古時候的人們因爲糧食不夠,飢一頓飽一頓是常事。而現在物質充裕,但人們的飲食口味也在發生着變化,常常會出現喫的過多,或者飲食多鹽、多油的情況。這些食物和飲食習慣會加重胃部的負擔,而給予胃部支持的脾自然也會受到波及。

改善脾虛,不僅要根據上述原因進行相應的改善,還可通過八段錦和一些調理脾胃的中成藥達到改善的目的。如果脾虛的症狀較重,貢方堂提醒各位切忌不可胡亂用藥,要注重用辯證的角度,根據正規醫院的中醫給予的建議進行調養。這裏,貢方堂根據幾種脾虛的情況介紹一些食膳以方便大家日常護脾。

1. 脾氣虛弱

導致脾氣虛弱的原因有飲食不規律、無節制,憂思勞累且本身就存在脾虛的情況。脾胃虛弱的表現主要爲飯後容易脹氣、沒有食慾、大便溏稀,渾身無力倦怠、面容發黃等。舌淡且有齒痕,舌苔薄白,脈弱無力。如果脾虛一直得不到改善,很容易出現溼氣重、中氣下陷、頭暈、長斑、月經過多等情況。日常食用黃芪薏米粥,可通過補充身體元氣改善脾氣虛弱的症狀。

黃芪薏米粥

材料:取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1.將黃芪洗淨切片;

2.將大米、薏米淘洗乾淨後與黃芪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

3.置大火上燒沸,再轉小火煮40min即可。

2. 脾陽虛弱

脾氣虛弱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會逐步發展成脾陽虛弱,“陽”在中醫中是溫暖的意思。很多女生覺得冬天手腳冰冷,怎麼都暖不起來就是這個原因。導致脾陽虛弱的原因是因爲平時過於貪涼或喜歡喫生冷的食物,或者居住的環境太過寒冷,或不注意保暖等都會損傷脾臟的陽氣。這類人會出現大便清稀或者每日多次大便、喜暖畏寒、口淡乏味、女性白帶清稀量多。舌頭淡且伴有齒痕,舌頭伸出來查看時會水滴的感覺,舌苔白滑、脈沉緩。可服用溫陽化溼湯改善,根據自己的情況或醫生的介意每週一次或多次即可,但需注意上火的人不能食用那個,怕冷的人可用炒薏仁,用雞肉代替豬肉,怕熱的人可用生薏仁。

溫陽化溼湯

材料:砂仁20克、蓮子肉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1.四味藥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時;

2.加入豬肉一起再煮30min即可。

3.脾陰虛弱

脾陰虛弱是與脾陽虛弱相對而言,簡單的說就是身體容易燥熱。脾陰虛弱的人大多存在偏食、挑食的習慣,喜歡喫辛辣、刺激的食物,且通常有一些慢性的腸胃疾病。脾陰虛弱的人多數表現爲四肢無力、身體有低熱、口乾但不想喝水、手足煩熱、兩顴潮紅、大便偏幹、晚上有腹脹等。舌頭舌質嫩偏潤,舌苔少,脈細弱偏數。可使用沙蔘麥冬扁豆山藥粥改善。

沙蔘麥冬扁豆山藥粥

材料:沙蔘10克,麥冬10克,炒扁豆15克,幹山藥20克,粳米50克。

做法:1.先將沙蔘、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

2.再將汁加粳米、扁豆、山藥煮成粥食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