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的、紅的、紫的、黃的……週末,從蘆苞龍坡公園沿蘆苞大道往獨樹崗村委會方向,蘆苞湧畔的百畝花海,成了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點。

除了花海,有着700多年曆史底蘊的獨樹崗村也吸引着衆多遊客慕名而來。古屋錯落、花樹相間,獨樹崗村的特有景緻,被一一攝入鏡頭中。

近年來,藉助古村活化、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東風,獨樹崗迎來了蝶變。在探索文旅結合的過程中,獨樹崗村依託洪聖廟誕、重陽千叟宴等節慶活動引領敬老愛老文明風尚,成爲遠近聞名的“孝善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文化事業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使得獨樹崗村的發展信心更加堅定。

01:11

百年古村變旅遊打卡點

漫步於蘆苞湧畔,觀賞百畝連片各色花兒;乘坐復古遊船遊覽蘆苞湧,一河兩岸美如畫;穿行於古村巷道間,百年民居淡雅樸素、錯落有致。剛過去的週末,家住南海區的張女士一家五口來了一場蘆苞之旅,美景盡收眼底。

“沒想到家附近就有這麼好的旅遊休閒去處。”張女士第一次到蘆苞,蘆苞湧兩岸的鄉村勝景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蘆苞湧是蘆苞人的母親河,也是古代通往廣州的水路通道。南宋詩人楊萬里在嶺南爲官時,多次經過蘆苞湧,並留下多首膾炙人口的詩句。蘆苞湧及兩岸也被稱爲“萬里古道”。

去年以來,蘆苞鎮委、鎮政府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三片一帶”鄉村振興示範片區,以蘆苞湧作爲紐帶,將長岐片區、獨樹崗片區、古墟鎮片區3個片區串珠成鏈,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和文化軟實力的整體提升。

過去一年,蘆苞湧面貌一新,蘆苞湧沿岸建設生態公園、設置古渡口碼頭,探索開展蘆苞湧水上游船項目,挖掘蘆苞千年水上驛道文化,打造市民本地遊、周邊遊的好去處。

蘆苞湧沿岸打造一河兩岸花海景觀。

看到村子越來越美、人氣越來越旺,昔日的傳統古村變身新晉網紅打卡點,今年74歲的獨樹崗村村民蔡鏡華樂了。

“生活水平高了,村容村貌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好了。”這兩年的獨樹崗村,甚至讓蔡鏡華感到有些“陌生”:村中的衛生死角被消除,舊式廁所經改造後煥然一新,修建、提升了洪聖廣場、秀清公園、盧氏大宗祠廣場、文筆山公園,建成了萬里亭、古渡頭,蘆苞湧兩岸種滿了花草……

村中這些看得見的改變,村民們感同身受。這幾年,不少在外發展的村民紛紛回到獨樹崗村,在村裏蓋房子自住,享受鄉村的慢時光。

孝善文化成了鄉村名片

獨樹崗村始建於元朝至大末年,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據史料記載,早在獨樹崗村開村之初,該村蔡氏始祖蔡秀清就因爲好打抱不平、仗義疏財而奠定了孝善之風的根基。

獨樹崗村下轄的長岐古村風景優美。

現時,獨樹崗村更是湧現出大批孝善人物:多年悉心照顧癱瘓雙親的牀前孝子蔡廣權、與五叔一家居祖屋50多年和睦相處的蔡治定、熱心家鄉建設的僑胞蔡浩生等。去年,六旬村民蔡結容還因經營誠信早餐檔28年無人收銀從未“走單”,登上“中國好人榜”。

無論是舊時的蔡秀清,還是今日的蔡結容,獨樹崗村村民們始終恪守孝善祖訓,齊心協力樹起孝善模範,匯成暖意盈盈的孝善之風。

孝善基因之所以能世代相傳,獨樹崗村有其方法論——充分依託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持續推進洪聖誕、千叟宴等品牌節慶活動,深入挖掘孝善典型,踐行孝善新風。上世紀末起,獨樹崗又重開重陽敬老活動之村俗。每逢重陽節,便在村中的大宗祠舉辦千叟宴,款待長者,少輩、學生齊向老人表達敬意。獨樹崗村還成立了同樂慈善會,一家有難,全村支援,先後爲患重大疾病而致經濟拮据的村民舉行募捐活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讓我們深受鼓舞。”獨樹崗村黨委書記蔡達初說,爲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獨樹崗村將打好歷史文化生態牌,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產業、文化雙振興,進一步展現百年古村新魅力。

其中,獨樹崗村下轄的長岐古村將引入社會資本,把鄉村閒置民居打造成精品民宿,助力村集體經濟增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佛山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