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育儿群里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烦恼:

早上不爱起床

叫他第一遍肯定是不起的,等到第二遍就哼哼唧唧回你一声,直到第三遍终于不情不愿地起床,那个磨蹭啊,穿个衣服都要二十分钟;

回家不写作业

刚坐下没5分钟,肯定又是想上厕所,要不然就是想喝水,半小时也写不了10个字,不算多的作业,能从晚上七点磨蹭到九点才写完;

晚上不愿睡觉

都10点半了,还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催一声没动静,再催一声肯定说再看5分钟,等催第三次的时候11点到了。

所以,很多妈妈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孩子做事太慢,磨磨蹭蹭的习惯?

其实,这个问题,妈妈们不要担心也不要焦虑,因为幼儿时期的磨蹭拖拉只是特殊年龄段的正常表现。

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不断地催促孩子“快一点”,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02

心理学上,3-6岁的孩子正处在敏感期,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按“加速键”会打乱孩子自己的节奏。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那些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等特征,有些孩子更是在父母的催促下,会过早地成为“小大人”。

也有一些孩子,表现为反应迟缓、缺少责任心等特点,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续否定中失去自信。

这些孩子都很容易失去自我,长大后变得没有主见。

那么父母为什么总是过多地催促孩子呢?其实通常是因为我们自身在焦虑。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自己,你的内心是否有这种恐慌“再不快点,就赶不上别人了”“再不快点,就上不了好学校了”“再不快点,都没好前途了”。

当父母无法消化这些焦虑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转嫁给孩子身上,伤害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这不但影响亲子关系,而且还会破坏孩子的钝感力,让孩子变得焦虑、自卑而敏感。

而懂得放慢节奏,慢养孩子的父母,反而时常在孩子身上收获意外之喜。

03

陈敏莹老师,就是一位慢节奏的妈妈。

陪孩子出去散步,她会放慢脚步,让自己适应孩子的步调;

孩子被广场上的鸽子吸引,她会停下来陪她一起观察,在孩子有投食的需要时,告诉她“你慢慢来,妈妈在。”直到孩子心满意足地说“妈妈,我们走吧。“

带孩子去郊外采摘,会看着孩子把小小的樱桃一颗颗装满她的小花篮,不管是不是过了时间。

而她的孩子,小小年纪,做事已经特别有条理性。

有次我们一起聚餐,小小的孩子就在旁边拼积木。只见小人儿很淡定地拿着一块块积木,手上一边忙活,嘴里一边有规律地念叨着“首先、其次、然后、再然后”,平和而又快乐。

而孩子的这种秩序感,恰恰来自于妈妈对她的耐心。

陈敏莹老师是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也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同时也是位5岁孩子的妈妈,在亲自带孩子的过程中,她发现只有用那些尊重、包容孩子内在感受、个人节奏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为了帮助那些有育儿困扰的妈妈,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教育方法汇总成让父母能实操快速见效的3步克服法,来教大家应对孩子的“慢慢慢”,这套3步克服法是:

(一)“玩”而不“催”

这个方法能很好地让孩子洗脸刷牙不拖拉、吃饭更麻利、爱上收拾、在穿脱衣裤鞋袜上不拖拉......

(二)“顺”而不“逆”

这个方法能很好地停止孩子手头上“干不完”的事情、跟孩子灌输次序感和时段的观念、让孩子做作业不拖沓......

(三)“自主”而不“受迫”

这个方法能很好地让孩子出门不拖拉、吃饭不拖拉、日常做事动作迅速起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作为爸爸妈妈,我们需要耐心,再耐心一点,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试着理解孩子,试着多陪伴孩子,试着不再对孩子说“快点”,试着对他说“我等你!”

愿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能教育好孩子,都能做好那个“慢节奏”家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