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通勤需求和工作運動的 BGM 需求都非常低,原本購買一副真無線消噪耳機並不是我計劃中的事,但最近出現的飛行需求把「處理旅途噪音」這個項目提上了日程。

決定購買之時,Bose QC Earbuds 發佈已有月餘,於是我前往實體店試戴後訂了貨,10 月 30 日拿到了這款產品,到現在已經使用了一個月。

爲了讓這次的評測稍具參考價值,我借來了 @路中南 的 AirPods Pro 試用幾天。我讓兩對耳機分別與我正在使用的兩臺手機相連——Pixel 4 & Bose QC Earbuds、iPhone 8 & Air Pods Pro,度過了辦公、通勤、家務等常見使用場景。下文的體驗依然以 Bose QC Earbuds 爲主,但在一些關鍵節點,也會引入 AirPods Pro 的體驗進行對比。

注:本文所有實拍圖由少數派商店官方攝影師 @問路 拍攝。

購買決策

在文章開頭要說明的是:這個購買決策中有 80% 是出於佩戴舒適度的考慮。從 AirPods Pro 到降噪豆,再加上華爲小米 OPPO,市面上主流的真無線耳機中能完全貼合我耳朵的只有一半,而剩下的一半會讓我在佩戴一小時後感到脹痛。所以兜兜轉轉一圈在實體店戴上 Bose QC Earbuds 的那一刻,我感覺「也只有它行」。

這副入手價格 2199 (官方價 2299)的真無線主動消噪耳機當然算得上昂貴,畢竟此時 AirPods Pro 的第三方購入價格不會超過 1700 元,前述手機廠商的產品大都售價控制在千元上下,但考慮到這是一個沒有備選項的選擇題,也只能說服自己爲溢價埋單。

另外,我目前並不完全處於某個生態中——我的主力電腦是 Mac,未來也會是 Mac;主力手機是一臺(屬於公司的) Pixel 4,下一臺自購設備大概率還是 Android 設備;可穿戴設備則是 Garmin Forerunner 245,在 95% 的時間裏脫離手機使用。

這導致我無法享受 Apple 生態內的無縫體驗,但在挑選新設備時,「如何與蘋果生態進行配合」也成了我不用爲之妥協的因素。

佩戴體驗

Bose 在兩年前也推出過一款失敗的不帶主動消噪功能的真無線耳機,而 Bose QC 系列的第一款真無線耳機,Bose 這次終於把主動消噪技術放到了真無線耳機上。

Bose QC Earbuds 並沒有辜負產品線的名字——Quiet & Comfortable。儘管它單隻 8.5g 的重量比起平均 5g 以下的競品來說毫無優勢,但相比同一產品線上的兄弟 QC35 和 QC30 來說依然輕便了許多,那個可以隨身營造「另一個世界」的那個道具變成了可以握在掌心的小(只是,手得夠大才行)。

外觀

在佩戴外觀上,它倒沒有因爲單體巨大而如我害怕的那樣「醜」,甚至還有同事發出了「看着真不錯,誰說醜了」的誇讚。

只不過從正面看,會發現耳機本體其實是凸在耳朵外的,而不是像從側 45 度拍攝的產品圖那樣和耳廓平齊,存在感自然比 AirPods Pro 高出了好幾級。

Bose 未在 App 中未提供耳塞貼合度測試,不過在戴好的那一刻我就立刻知道:戴好了,因爲世界安靜了。

QC Earbuds 的本體由塑料製成,探入耳道的只有硅膠製成的傘狀耳塞,不會對耳道產生壓迫。但這一代鯊魚鰭的尺寸有所改變,2 號塞偏大,我換成 1 號塞後恰好,以往使用 1 號塞的朋友需要注意。

8.5g / 只的重量看着嚇人,但在實際佩戴中不會在意到重量感,耳廓和耳道都不會產生不適。不過鯊魚鰭和耳脊受力點的配合是基於坐姿設計,如果戴上耳機躺下,耳機的重量壓迫就會非常明顯,僅僅二十分鐘後就會感到耳廓異常酸脹。突出耳廓的耳機主體也會在側躺時硌到耳朵,並不適合在躺平睡覺時佩戴。

隨良好密閉性而來的還有明顯的聽診器效應,在 10 級消噪的狀態下,我能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呼吸聲,還有打哈欠時像有氣泡破碎的聲音,在佩戴 AirPods Pro 時這個問題則輕微得多。

有鯊魚鰭的配合,QC Earbuds 的佩戴穩定性自然不在話下,如果說 AirPods Pro 的用戶需要說明「憑我……的經驗,我可以戴着它xx不會滑落」,大家看到 Bose 這枚碩大的鯊魚鰭就會被自動說服——它就沒有可能掉。在狂跑趕公交等場景中,我並不會因爲佩戴着它而減小動作幅度,它也能在耳廓內保持穩定。

但由於我的膝蓋尚在休整狀態,無法通過長跑、跳繩等幅度更大的運動來判斷它的使用體驗,因此它的運動表現評估要留待日後進行。

消噪體驗

作爲 QC 系列的成員,說完舒適性後自然要說這副耳機最值得說的消噪。

Bose QC Earbuds 的官方中文名簡單直白,就叫「Bose 消噪耳塞」,官方宣傳文案中也將「消除有害噪音」作爲主要賣點,因而可以說它與 AirPods Pro 的定位從頭就不同:AirPods Pro 想成爲人們隨時可以攜帶和溝通的智能硬件,而 Bose 想用盡可能小的體積將噪音儘可能推離你身邊(當然這不是它如此自信定價的理由)。

這次的 QC Earbuds 依然採用了主動消噪和被動消噪雙重疊加的方案,經 先看評測的人頭錄音採集,打開 10 級降噪後,QC Earbuds 的降噪量是所有耳機裏幅度最大的,對 100~300Hz 的噪音屏蔽水平非常顯著,這個區間的典型噪音是汽車、飛機的引擎聲;而高頻噪音就用傘狀耳塞設計進行遮蔽。

選手:蘋果、華爲、小米、Bose(索尼降噪豆不在圖中)

在下文中,我將描述自己在不同場景感受到的 Bose 消噪體驗。

在寫稿的此刻,我的老式波輪洗衣機先後洗了兩鍋衣物;深圳尚未完全消失的夏天中,我還打開了一臺小風扇放在桌邊;樓下五金店也在不間斷地勤勉工作。

洗一鍋衣服的時間是 38 分鐘,正是我在寫稿時設置的番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我會讓自己儘可能保持專注狀態。洗第一鍋衣服時我佩戴的是 QC Earbuds,並打開了最高的 10 級消噪,這時我能聽到的基本只有五金店切割鋼材時發出的頻率較高的噪聲,而擺放材料、馬路噪音、波輪洗衣機的工作聲、排水聲、近在咫尺的風扇發出的噪音全都被有效遮蔽和消除。因而,我可以足夠專注在工作中,甚至由於太過專注,我完全錯過了洗衣機工作完畢的 7 聲蜂鳴,直到我走到陽臺才發現它已完工。

如果想要一個安靜的世界,我只要打開 QC Earbuds 的消噪模式就可以,而無需再播放音樂去遮蔽噪音。

而在寫作此段內容時,洗衣機正在洗第二鍋衣服,我佩戴的是 AirPods Pro。雖然噪音水平有所降低,但我還是能聽到洗衣機工作的聲音和輕微的風扇聲、馬路上和五金店的噪聲,爲了讓音樂蓋過剩餘的噪音,我不得不打開音樂並將音量稍微調高一格。但是,在洗衣機進行甩幹工作的噪音最高峯,AirPods Pro 也有點無能爲力,於是我又換上了 QC Earbuds——然後第二次錯過了洗衣機的 7 聲蜂鳴。

由於文字無法直觀向你傳達消噪體驗,TESTV 這個評測中的聽感模擬測試和我的體感接近,供你參考(4:00 之後)。

和 AirPods Pro 不同,Bose 不支持同時關閉消噪模式和通透模式:在宣傳的 11 級消噪中,1~10 級爲調節主動消噪的程度,而 0 級則爲自動通透(傳送部分環境音),因而只有在耳機沒電時才能感受純粹的被動消噪效果。

在讓耳機脫離充電盒一整晚後,我終於體會到了它的被動消噪。完全沒電的 Bose 的耳塞基本可以隔絕背後三四米的同事敲機械鍵盤的聲音,而通過關閉消噪模式的 AirPods Pro 還是能聽到鍵盤聲。

在樓上有客人來錄製播客的時候,我還使用兩副耳機的完全消噪模式進行了測試:在佩戴 Bose QC Earbuds 時,只有高聲笑談會明顯傳入耳中,而樓道里鄰居的交談也會變得更遠、從而降低到不會注意的水平;在佩戴 AirPods Pro 時,偷聽到的播客錄製內容豐富得多(考慮到人聲基本無法被主動消除,結果的差異大部分歸功於被動消噪)。

兩副耳機對於「off」狀態的設定差異也很有意思:Bose 允許關閉充電盒的藍牙模式,在不搜尋可連接設備的情況下獨立使用耳機的消噪模式;而 AirPods Pro 則允許關閉消噪模式、僅使用耳機的音樂功能。此處能夠再次體現兩者在產品定位上的差異:AirPods Pro 是一款消噪水平良好的智能硬件,而 Bose QC Earbuds 是一副擁有音樂和通話功能的消噪耳塞。

Bose 說明書中的「僅使用消噪功能」

奇怪使用場景

由於優秀被動消噪能力的存在,它甚至還爲我增加了一個奇怪的使用場景——在吹頭髮時佩戴它。耳朵裏有了可以聽的內容之後,總算有耐心吹頭髮的時間從 2 分鐘延長到 4 分鐘,也就不至於讓頭髮沾溼枕頭。(注:QC Earbuds 的抗風噪能力與 AirPods Pro 接近,不適用於這裏描述的場景)

QC Earbuds 的消噪分爲 0~10 十級,在 Bose Music App 中可以調節任意級別,在耳機上可使用手勢訪問最常使用的三檔,而我將常用的三檔調節爲:0 級、7 級和 10 級。

且不說在行走時使用 10 級消噪的潛在危險,之前在機場使用 QC Earbuds 時,我因使用 10 級消噪專注寫稿而錯過了更換登機口的提示,喜提機場廣播一次。也是在那次之後,我改換了中間檔的消噪水平。

我把中間檔定義爲「保持警覺」——調低消噪水平,讓環境音適當地漏入。中間檔的 7 級消噪大概與 AirPods Pro 的消噪水平相當,可以保證在路上的安全行走,在辦公室不會錯過同事的輕聲呼喚,在機場也可以留一耳朵來聽廣播。

至於通透模式,Bose 調試得不如 AirPods Pro 來的通透,但戴着耳機偶爾和同事交談兩句、在樓下便利店買個早飯不會沒有問題。

Bose QC Earbuds 的音樂體驗幾乎全部建立在優秀消噪水平的基礎上,它的音質調試和以往一樣中規中矩, 同一首歌在 AirPods Pro 裏顯得更清脆透亮,在 QC Earbuds 中則更爲沉穩平和。 Bose Music App 中並沒有提供均衡器設置,這對於聽文字內容更多的我來說不是問題,但更關注音樂體驗的朋友們就要慎重了。

而當這對耳機短暫地連接至 @路中南 的索尼手機並打開 Clear Voice 時,我的感覺真的像某支廣告片那樣,周圍的人事物全部退後,我和音樂被留在了空蕩蕩的世界中央。

「我聾了吧?」當時我這樣問路中南。

至於延遲,QC Earbuds 的反相延遲大概在 0.2 毫秒,我在日常幾乎沒感受到過,一些博主表示在消噪模式下進行槍戰遊戲確有延遲,但不算特別明顯。

和消噪體驗相比,QC Earbuds 在嘈雜環境中的通話是個槽點。如果處於市場、機場等嘈雜環境中,耳機的麥克風並不能將人聲與噪聲剝離乾淨,如果我的聲音比較小,對方就很難聽清。

這就是比較割裂的體驗——優秀的消噪體驗讓我能清楚聽清對方的話語,但不夠強勁的收音體驗卻讓對方聽不清我說話。於是在嘈雜環境中的通話體驗就從不佩戴耳機的「你說大聲點我這有點吵」變成了「我得說大聲點因爲我這有點吵」,倒也不是不行,畢竟把努力的主動權放在了我這一邊。

另外,在通話體驗上 Bose 提供了「耳返」功能,即在通話時同時在耳機中放送部分自己的聲音。這倒是個實用功能,讓我不必在需要控制音量的環境(例如書店、餐廳)中摘下一邊耳機來確認自己的對話音量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困擾。

插播一條來自收聽方 @路中南 的評測:

大家好我是路中南,因爲平時和三羊都是在飛書上溝通工作事要,因此我也和她使用飛書語音來測試一下兩款耳機的通話降噪體驗。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三羊都站在同一個嘈雜的路口與我電話,Bose QC Earbuds 通話下我還是能夠聽到很大的背景噪音,我甚至能夠聽清從三羊身邊走過一個哭鬧的小孩(聲音漸大漸小),如果她不說話,我就只能聽到噪音,不過好在當她說話時,我還是能夠清晰地聽到她的一字一詞,交流沒有問題、但體驗不是很好。AirPods 的消噪算法聽起來則好得多,消除了大部分的噪音,變成了些微的「雜音」,但比較尷尬的是她說話的聲音變得時大時小,讓我不太能夠時時把握住她說話的內容。

對比 AirPods Pro,QC Earbuds 的手勢堪稱複雜,不同的功能分佈在兩隻耳機上(更像 AirPods),這讓我每次操作前都不得不想一想——哪隻耳朵?怎麼敲?

  • 左耳雙擊:切換三個最喜愛的消噪程度長按:切歌(或聽取電池電量,也是唯一可自定義的手勢)
  • 右耳雙擊:接聽、掛斷電話;暫停、播放歌曲長按:召喚系統語音助手(Siri 和 Google Assistant 均可一鍵喚出)、拒接電話

相比之下,AirPods Pro 的手勢明顯更直觀,不分左右耳的操作方便得多,天知道有多少次我由於右手被佔而被迫用左手去敲擊右邊的耳機。但考慮到 QC Earbuds 的被動消噪也是消噪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佩戴中儘量不移動耳塞」或許是 Bose 的考慮點吧。

在靈敏度方面,作爲一款 2k 價位的耳機,QC Earbuds 的觸控體驗足夠靈敏,很少出現不能及時響應的情況;有時候頭髮披散在耳機外側,隔着一層頭髮進行長按操作也不會有問題。

但值得吐槽的是在這樣兩塊巨大的觸控面板上,QC Earbuds 依然沒有加入往前切歌以及調節音量的手勢,儘管優秀消噪能力的存在讓調節音量的必要性降低,快退按鈕的缺失仍是播客和有聲書用戶的小小怨念。

在與單一設備的連接體驗上,採用藍牙 5.1 協議的 QC Earbuds 做得相當不錯,至今未出現無故斷連的情況,但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它未沿用往代產品的雙藍牙方案,導致設備換連的體驗非常糟糕——需要與舊設備斷連、再與新設備連接,而它總在重新連接時與 Pixel4 表現得而不太熟悉,重連時甚至需要「忘記設備」從頭來過。

  • 給耳機選了個名字
  • 選擇唯一可定製的快捷鍵:長按左耳機切歌
  • 將打電話時聽到自己說話的回聲水平設置爲「中等」
  • 入耳檢測選項:戴上耳機自動接聽電話、摘下單邊耳機調爲通透模式
  • 將中間檔消噪水平調節爲 7
  • 戴上耳塞時默認調爲上次的消噪水平

不過這款 App 的使用體驗依然糟糕,耳機與 App 的連接和耳機與手機的連接一點關係也沒有——還好在定製完畢後,我就不需要再打開它了。

在與 Bose Music App 相連的情況下無法與耳機相連

QC Earbuds 單體的續航是 6 小時,充電盒能再供電 2 次,在日常使用中並不需要在意它的電量。

低電量情況下,閉上充電盒蓋就可以在 15 分鐘內從 10% 充到 60% 左右,按官方說明可以支持 2 小時使用。儘管快充之後耳機會有點發燙,不過得益於硅膠材質的襯墊,傳遞到耳朵上的溫度還可以接受。另外,2 個小時的估計有些保守,在只開消噪而不播放聲音的情況下,我憑快充 15 分鐘的電量使用了 3 個小時。

盒身外的 LED 燈能直接體現充電盒電量,可能是這個充電盒唯一的優點。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 QC Earbuds 的單體續航時間更長,但它只有右耳帶有通話用的麥克風,也只有右耳能單獨使用,這也就意味着面對通話中電量不足的狀況,它無法像 AirPods Pro 那樣將兩個耳機輪流放回充電盒來「續命」並保持通話,對於有需求的朋友或許是個致命傷。

另外,前文也提到過 QC Earbuds 的消噪模式和通透模式不能在正常情況下同時關閉,也讓耳機無法通過「自廢武功」的方式獲得更長的使用時間。

前文已經說過,儘管作爲一對真無線耳塞, QC Earbuds 不夠小巧,但在實際佩戴時的重量感並不明顯。可是在攜帶體驗上,Bose 的充電盒就是全方位的災難。

我懷疑 Bose 的產品部門根本沒有考慮過把充電盒揣進褲兜這件事,正常的褲子都不可能以正常的外觀容納這款 89mm×51mm×32mm 的充電盒。於是有好幾次,爲了攜帶它,我不得不穿上有大口袋的外套,或者背上一個原本不需要攜帶的揹包。在這巨大的缺陷下,什麼親膚材質、盒內 IPX-4 根本不構成吸引力。

我還考慮過讓耳機離開充電盒長時間單飛,但面板的觸控手勢容易導致誤觸,不是每次都能觸發「從耳中取出兩個耳機達 20 分鐘」後的待機狀態。總之,目前這還是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約是 AirPods Pro 電池盒三倍的體積

作爲 Bose QC 系列的第一對真無線耳機,QC Earbuds 到底好在哪是一件不難解釋的事情,但是在 2k+ 的定價之下好在哪確實不太好解釋,我也承認自己支付了不少溢價去購買這個「安靜空間」。尤其在手機廠商紛紛發力製作千元以下真無線耳機的 2020 年發佈這樣一款耳機,它的庫存不足(爲防止積壓)、買不到配件(市場份額小)都是不難預料的事。

如果你是蘋果生態的用戶,購買 QC Earbuds 絕對需要三思,令人頭疼的跨設備連接體驗是生態內用戶無需趟的水;如果你對舒適和安靜確實有很高的需求,也建議前往實體店充分試戴後再確定是否下單(或者可以再等等價格下落)。

在進行了十幾個小時對兩對耳機的高頻體驗後,頻繁的摘戴、置入盒中、喚醒的體驗讓我對 AirPods Pro 的好感倍增,畢竟開蓋即連、小巧的充電盒確實讓攜帶和連接的體驗無比美好,而 QC Earbuds 在這個場景中完全不佔優。到了夜晚神志不清的時刻,我甚至在閒魚上搜起了 QC Earbuds 的二手價格。

今天打開文檔,發現昨天深夜的我自己寫下了這段話:

在十個小時的使用之後,賣掉 Bose 的想法已經非常強烈,但這可能是由於 AirPods Pro 讓一個「不典型的我」產生,從而也讓不典型的我的需求從中產生。

而在今天,迴歸到「三羊的日常」之後,我重新感覺到,Bose 還是我最初想買的那對耳機——它把安靜和舒適這兩點做到了 100%,這樣我就可以用它稍微壓縮出門後的無效時間,多忍受幾站地鐵去一家自己想去的店,或忍受更長時間的旅途中去見想見的人。

至於跨設備連接的困擾、過小的市場份額導致可選配件不足,打下這行字時我發現這情景是如此熟悉——我在一年多前購入 Garmin 245 後就有所體驗,而我和 Garmin 至今相處良好。

但話說回來,怎麼解決這個充電盒的攜帶問題……還是得想想辦法。

本文所有實拍圖由少數派商店官方攝影師 @問路 拍攝,歡迎大家前往官方店鋪欣賞更多精彩樣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