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足協出臺了《中國足球協會職業俱樂部名稱規範(徵求意見稿)》,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再度引發坊間廣泛爭議。

究其原因,是中國足協要求從2020年1月1日起,中國足壇的所有職業俱樂部全部要使用中性的名稱,也就是要去掉原有的名稱中帶有企業品牌的部分,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未通過足協認證,俱樂部就將不被授予被取消聯賽准入資格。

比如廣州恒大淘寶、北京中赫國安、上海上港這種明顯帶有品牌意味的名字將不能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像歐洲足壇如尤文圖斯、AC米蘭、皇家馬德里、巴塞羅那、拜仁慕尼黑這樣的名字。

這本是中國足球在職業化道路上做出的一個非常有必要的過程,卻被不少人視爲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後快。所持的觀點也非常明確:中性名要去掉隊名中企業元素,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足球投資方的積極性,在中國聯賽還不能自身造血的情況下就將帶有哺乳意義的宣傳通道切斷, 勢必會讓中國足壇的各俱樂部遭受滅頂之災。

還有一部分人更是指出,中性名一推廣,到時候都是FC+地名的模式,難聽又難看,百害無一利。這些言論,聽起來好像是有些道理,但仔細一折磨,其實完全是危言聳聽。

首先,按照足協的要求,俱樂部的名稱組成爲地域 +名稱,名稱必須爲漢字,且不得超過4字,儘管可能有俱樂部直接註冊成地名,但也絕對不會出現FC成堆的情況。況且,FC本來就是Football Club縮寫,又有何不妥?巴薩和拜仁的縮寫都是FCB,也沒見球迷鬧騰啊!

然後,再來談談最關鍵企業利益的問題。

中國足球自職業化起,便一直採用地域+贊助企業的名號,俱樂部受制投資人的牽扯實在太大,即便是實力超羣,也可能因爲投資人的撤資而堙滅。比如甲A時期的霸主大連隊,甲A之初名爲大連萬達,後又改名大連實德,最後隨着投資方放棄註冊而消失,八冠王的輝煌成了一片空白……

此外,甲A時期曾經盛極一時的球隊,四川全興、廣東宏遠、前衛寰島……如今都難尋蹤跡。

顯然,這樣帶着濃厚商業氣息的俱樂部隊名,既不利於中國足球歷史的積累,也不利於俱樂部文化的延續。將俱樂部名字中性化,去掉商業氣息,就是爲了將隊名這種無形資產和球隊文化有機結合,讓球隊變成一座城市的名片,變成中國足球的名片,從長遠看,無疑對中國足球的發展更爲有利。

這一方面,日本足協又給我們上了一課。1993年,日本足球職業化的J聯賽起步,日本足協一開始就規定所有的俱樂部必須採用中性化名稱。於是曾經被中國球迷熟知的讀賣新聞、三菱重工、日產汽車、松下電器、豐田汽車等球隊就變成了J聯賽中的川崎綠茵、浦和紅寶石、橫濱水手、大阪鋼巴、名古屋鯨魚……並隨着時間的推移,變成了球隊所在城市的名片和J聯賽的驕傲。

中國足球聯賽的職業化元年是在1994年,幾乎與J聯賽同時起步,達到的效果卻是大相徑庭。這裏不深入探討其他的利弊,但J聯賽在一開始就想到問題,是不是值得中國足球借鑑?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取個切合球隊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的隊名並不是什麼難事,而且還更能得到球迷和所在城市的認同。比如有媒體就爆料出廣州恒大準備改名爲廣州華南虎,既威武又霸氣,球迷必定喜歡,投資方也肯定滿意。

隊名的中性化是中國足球發展的必經之路,沒有必要把這項指令當成洪水猛獸,相反,這項舉措來的實在晚了點,但來了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