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過正向教養的爸媽,更多時候會發現,‘溫和’到最後反而被孩子軟土深掘,‘堅定’很容易大聲起來跟小孩槓上。

面對高敏感、高堅持度孩子,‘溫和而堅定’態度很快破功

一直想分享跟杜杜之間的故事的另一個理由是,我其實覺得杜杜很難纏,非常難纏。他的動作和聲音的大小範圍都非常遼闊,隨他的心情定義。

而他的心情層次又多又廣,弄得他整個人常常像演員一樣,一下在路上熱舞引吭高歌到對面兩條街的人都回頭看着他笑;一下某句話不合他的意就把玩具一扔奔進房間嚎啕大哭;一下突然又自告奮勇要洗碗,就算整個過程碗盤一直滑掉也堅持到最後。

明明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兩個孩子,可是每天晚上還是覺得靈魂都乾涸了,必須休息恢復元氣。我很想知道到底其他的孩子是不是也如此。如果也是,那也許我們可以交換一些心得,或者我們的經驗可以給正在走同一條路的家長當作參考;如果不是,那讓大家開開眼界見識一下我們的辛酸血淚,如果哪天在路上或學校遇到同樣類型不受控的孩子,可以對他和他的家長寬厚一點。

根據觀察,我個人覺得是他的‘高敏感+高堅持度’讓教養的難度提高很多。杜杜只要一開心,行爲跟音量就很容易失控,我們往往就得出聲提醒,但是他在興頭上一被澆冷水,就會立刻變成一顆頑石,強力堅持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對的,而且會傾全力反擊。

孩子情緒起伏大,一失控就發出高分貝尖叫

以前的牀墊舊了,我們買了一套新的牀墊。送來的那天早上我跟杜杜都很興奮,從頭到尾在房間看着工人組裝,杜杜還不時會大聲尖叫拍手給工人叔叔強烈的鼓勵。等工人一離開家,我鋪好牀感受一下新牀墊,杜杜也跟着爬上來,頭枕在我腳背跟腳踝之間的弧線,躺在我兩條腿上,兩個小腳掌在我肚皮上搖來搖去。

‘太舒服了太舒服了啦!!!’

杜杜張開嘴嘎哈哈哈放聲大笑,整個人攤開變成‘大’字型手腳瘋狂亂踢,我才發現他手上捏着早餐還沒喫完的饅頭,一邊甩手一邊啪啪啪狂掉饅頭屑,要命這怎麼行!

‘杜杜,你的饅頭還沒喫完,掉了很多屑下來了。先出去喫。’

這句話當然是一整盆冷水澆下來,杜杜立刻停下動作,躺在我身上拉着一張臉說:‘在牀上喫又不會怎麼樣!’

先生在門口幫腔:‘杜杜,我們本來就說過喫飯在餐桌,不拿進房間喫的。’

‘可以!可以在房間喫!!掉屑又不會怎麼樣,又沒有關係!!’

‘杜杜,我們說好了。到外面去。’

杜杜大喊‘不要’繼續躺着不爲所動。

先生的眼神瞬間露出兇光,一個185公分的壯漢跨着大步衝過來把杜杜攔腰掂起來往外送。

‘呀!!!!!!!!!!!!!!’

杜杜發出超高分貝尖叫攻擊。只聽到‘碰’的一聲小孩被大力放到地上,先生大聲警告‘你不要太過分了’,尖叫聲中斷。白癡小孩,根本自找的,我心想。

爸爸坦率表達自己的憤怒‘怎麼樣?你是要打我嗎?’先生低吼。

杜杜沒說話,估計是放棄了。自從他上回打人被我們質問‘爸媽有打過你嗎’之後,也許是自知理虧,就只剩下做做樣子虛張聲勢而已。我躡手躡腳到門口探看狀況,只見杜杜死盯着先生,一副恨不得把對方喫掉的臉,然後突然一伸手,拿饅頭往爸爸的身上摸。

果然先生立刻震怒:‘你是不是找打?’一把搶下杜杜手上的饅頭,在小孩臉上亂抹一通。杜杜放聲大哭。這畫面太震撼,我縮回房間平復一下心情,以免自己不小心笑出來(?)。

哭聲像打雷一樣,我耳朵好痛。探頭出去發現先生站得直挺挺的往下怒視。我過去小聲提醒:‘你坐下來吧,杜杜比較不會害怕。’先生坐下來要開口,我還想說話,被他揮手趕走,但是我還是趕緊補充一句:‘我只是要說,稍等一下,他現在應該聽不到你說話。’

說完,我回到房間,坐在牀上聽外面的兩人對吼。

兩人對吼從大聲到小聲,最後居然和好了!?

‘沒有這種規則!你這種規則是錯誤的!根本一點道理也沒有!’

‘哪裏沒有道理?我們只要求你嗎?全家人都一樣啊,每個人都在餐桌喫東西!’

‘我不喜歡!!在牀上喫東西沒有關係!!!’

‘你會自己吸地板嗎?會自己整理房間嗎?會自己收拾嗎?如果做不到要別人幫忙的話你至少要負責維持乾淨!!’

感覺最後的溝通有到點,兩邊的聲音都開始變小,逐漸聽不到了。我放鬆下來,轉頭欣賞窗外的風景。然後我聽到先生問杜杜要不要一起出門買菜,杜杜欣然同意。

應該是和好了吧,我心想,同時下牀準備着裝。換穿到一半,杜杜一張臉閃亮亮地跑進來:‘媽媽!爸爸說要一起去買菜!!’一場完整的衝突落幕了。

‘溫和+堅定’實際執行起來,其實難兼顧又不合理

如果要談教養原則,我想我們應該算是‘不打不罵+溫和堅定’的類別吧。可是剛剛先生很兇?

哈哈,對啊,我有時候也很兇的。更精確的說,我們應該算是‘絕對不出手打小孩,憤怒時不使用貶低或威脅的語言,還沒被惹毛的時候儘可能溫和,底線可以溝通但是不能消失。’

因爲我自己小時候的經驗,我對於使用恐懼或者羞辱的教養方式是有很深的厭惡的,所以一開始就對所謂‘溫和堅定’的正向教養非常着迷。

但是,如果有嘗試過正向教養的爸媽,應該會發現‘溫和’和‘堅定’時常很難兼顧。有的時候確實可以成功,但是更多時候會發現,‘溫和’到最後怎麼反而被孩子軟土深掘?‘堅定’的話就很容易大聲起來跟小孩槓上。結果變成我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強迫自己表現得和顏悅色的樣子,杜杜看見我一副笑眯眯的樣子覺得天下太平依然故我,我壓抑到極限就自爆了。

我後來發現,是我自己私自認定‘溫和’等於‘溫柔’,必須要和顏悅色輕聲細語,用這樣的說話方式來跟小孩溝通。

可是仔細想想,這樣其實非常不合理。我們人類的溝通方式本來就不只有依靠語言,還有語調,聲量,動作等等。如果我刻意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用‘和顏悅色輕聲細語’的方式跟杜杜溝通,他根本感覺不到‘這件事很危險’、‘這件事不太合適’、‘你現在的說話方式會惹毛我’、‘我覺得這件事情還有商量空間’這些細微的資訊。

親子雙方對撞、宣泄不滿情緒後,反而易有新共識

我們放棄過度壓抑自己性格,把‘溫和’的定義調整成‘不口出惡言,但是可以忠實反映當下的情緒’。這樣一改,跟杜杜的衝突次數就立刻暴增,幾乎每天都會來個兩三場。

但是說也奇怪,自從我們不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只留意盛怒當下使用的語言的時候,衝突增多,激烈程度也提高,可是就像剛剛的例子裏說的一樣,過了一個高峯以後,兩邊都會冷靜下來,可以生出一個新的共識。而且很神奇,也許是因爲我們少了強迫自己要溫柔的壓力,達成共識之後,可以立刻恢復很喜歡杜杜的心情,馬上可以笑着跟他擁抱和好。

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忠實呈現自己的方式,對於每天至少要面對兩三場激辯的我們,真的自在輕鬆很多。而且目前爲止,無論衝突的程度有多高,沒有一次是無法解決的。感覺就像是雙方只是需要先對撞宣泄自己不滿的情緒,然後就可以理性對談了。

晚上,杜杜睡了以後,我跟先生照例在客廳看電視、聊天。

‘我從來沒想過這輩子會被饅頭抹衣服!真是氣死我了!’

‘天啊我想到他氣到拿饅頭來攻擊的心情就想笑。’

‘到底哪裏來這麼煩人的小孩啊?’

‘不過其實他有進步了。’

‘對啊,今天其實跟他說明第二次就妥協了。’

兩個人都笑了。今天的苦水吐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杜杜你放馬過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