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仙耘 肖慧 陳銀生 徐睿/文 王明睿/圖

安鄉,古作潺陵,枕長江,傍洞庭,沃野千里,河網縱橫。這是湘鄂交匯的濱湖之地,這是長江洞庭的滋養之所。

水是安鄉最鮮明的符號,是水韻安鄉的“魂”。在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過程中,安鄉如何通過綠色發展,展現水韻安鄉最靚顏值?在洞庭水潤中內外兼修,在悠悠歲月裏獨善其身……11月27日,安鄉縣委書記張陽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近年來,安鄉立足縣情實際和發展需要,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招商活縣、項目強縣、環境塑縣、旅遊興縣’戰略舉措,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力構建產業支撐、融合發展大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幅‘綠色發展、水韻安鄉’美好藍圖正在全面鋪開並逐步實現。”談起安鄉的發展,張陽充滿了信心。

安鄉縣委書記張陽。

安鄉縣是典型的純湖區農業大縣,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但多年來飽受水患和交通瓶頸制約,在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上“欠賬”太多,特別是工業發展短板突出。安鄉是如何結合自身實際來謀發展?

“產業是發展之基,安鄉縣堅持把產業轉型作爲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要務,深入實施‘產業立縣’三年行動計劃,全力以赴抓產業、興項目、壯園區、強實體,讓安鄉發展添底氣、增動力、強信心。”張陽給出了答案。

以項目建設爲抓手,築牢產業支撐融合發展基礎。牢固樹立項目爲王的理念,堅持縣級領導包聯調度、一線解難,全速推進項目開工建設投產。3年來,一批交通、水利、農業、民生等領域重大項目逐漸建成使用,爲安鄉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以招商引資爲抓手,增強產業支撐融合發展後勁。積極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實施招商引資“百日攻堅”,各級“一把手”親自抓,堅持招商活動“一月兩報”,聘請駐外招商聯絡員,加大績效考覈獎勵力度,全面形成了內外聯動的招商引資新格局。

以土地流轉爲抓手,打造產業支撐融合發展特色。堅持以生態有機爲標準、農民增收爲目的,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抓土地流轉,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57萬畝,流轉率71.1%,整村流轉村達60個,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實現了農業增效、集體增利、農民增收。

值得欣慰的是,通過3年的努力,安鄉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產業發展、城鄉面貌、營商環境等方面有了質的變化。先後獲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

產業發展越來越強。新型工業更具規模。3年來引進億元產業項目57個,新開工投產億元產業項目26個,完成投資144億元,特別是今年簽約了億元以上工業產業項目26個,其中開工18個,投產4個。生態農業更具特色。積極探索“水稻 、荷田 、蔬菜 、水產 ”爲主的“4 X”生態立體種養模式,面積達40萬畝,實現了一畝多收、一水多用。積極打造農業品牌,“安鄉農倉”產品已經走向廣州、深圳、北京等大城市,獲評綠色食品18個、有機產品9個。

城鄉面貌越來越好。着力打造全國最乾淨縣城、最整潔農村,強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大力實施“三改四化”,縣城“七縱十二橫”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國家衛生縣城保牌成功。石龜山大橋、長嶺大橋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落地,張九臺大橋、安慈高速即將通車。

營商環境越來越優。出臺《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和“十條禁令”,爲企業鬆綁減負、服務助力。深化“放管服”改革,4527項政務服務事項全網通辦,辦理時限整體提速三分之二。推動政務服務事項向鄉鎮和村(社區)延伸,推行一門式服務全覆蓋,企業和羣衆辦事更加方便快捷。

談及3年來最欣慰的事,張陽笑着說,應該是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近3年來,安鄉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最有效、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堅持黨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發揮支部堡壘、黨員示範、羣衆主體作用,有力推動了全縣各項工作全面落實、整體提升。比如近3年,全縣各村支兩委通過“支部決定、黨員表態、羣衆協議”模式牢抓土地流轉,探索出了流轉服務收入、勞務服務收入、基礎設施使用收入3種村集體增收模式,全縣有103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零的突破,集體經濟收入20萬以上的達到5個,10萬至20萬的17個。

“我們將堅持以生態農業爲基礎、新型工業爲支撐、現代服務業爲主導,以更強定力抓產業、更大力度優環境、更實作風促落實,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綠色發展、水韻安鄉’的美好願景。”張陽堅信,未來的安鄉,天更藍、水更綠、產業更興旺、老百姓的笑容更燦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