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期

中芯量产14纳米能否一战

追赶世界一流少说再十年

文 | 贾征 责编 | 王晔

封面创意 | 王晔 策划 | 刘克丽 校对 | 张静楠

11月12日,中芯国际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中芯国际联合CEO梁孟松表示,目前14nm量产良率已达业界量产水准。良率提升为批量投产提供可靠前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放眼未来我们何时才能赶超世界一流水平,或许正如梁孟松所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良率已达业界量产水准

梁孟松在会议上表示:中芯国际的14nm在去年第四季度进入量产,良率已达业界量产水准。良率对芯片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其14nm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总体来说,我们正在与国内和海外客户合作十多个先进工艺,流片项目,包含14nm及更先进工艺技术。

“虽然我们在先进工艺的研发和运营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一定技术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中芯国际的飞越进步,梁孟松也交了底。他表示,作为晶圆代工企业,我们是独立运营的国际企业,目标是服务全球客户。

中芯营收突破10亿美元

根据中芯国际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收10.8亿美元,大涨32.6%,十多年来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2.56亿美元的净利润也大涨122.7%。截至9月底的Q3季度中,公司营收10.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6%,环比增长15.3%,创造了历年来营收最佳纪录。

比营收突破10亿美元更值得令人关注的是,中芯国际Q3季度不仅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7.8%,而且先进工艺占比快速提升,14/28nm工艺占比达到了14.6%,上季度中是9.1%,去年同期是4.3%。中芯国际正向盈利,并且加速进入了发展的快速轨道,这才是关键所在。

14纳米占比不足两成

如此再来看梁孟松的那一句“虽然我们在先进工艺的研发和运营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一定技术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则另有一番意味。确实,虽然中芯国际进步十分神速,但14/28nm工艺占也仅仅比达到了14.6%。

由于中芯国际没有公布14nm及28nm的具体比例,但是今年中中芯国际重点建设的就是14nm工艺,预计贡献最多的还是14nm工艺,今年底前目标是月产能1.5万片晶圆,上海项目建成之后是3.5万片晶圆/月的产能,14nm正在成为中芯国际的主力产品。

人才才是发展的关键

对于中芯国际今年三季度的出色成绩单,梁孟松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冷静、客观的态度令人钦佩。毕竟对于梁孟松这个传奇人物来讲,他曾一举助力台积电、三星成为全球晶圆厂代工市场的巨头,是半导体行业的传奇,如今中芯国际的进步还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不到300天,让中芯掌握14纳米工艺,关于梁孟松的传奇故事在中国芯片界不断传颂。2017年10月,中芯国际正式任命赵海军与梁孟松二人担任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梁孟松的到来被媒体称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梁孟松时代”,人才才是发展中国芯的关键。

中国芯片的问题所在

目前国内半导体一派火热,更与资本狂舞。但如果我们冷静思考梁孟松所言,目前要想达到台积电、三星可量产5nm工艺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台积电2018年实现7nm量产,2020年实现5nm量产,两年一个工艺周期,我们刚好存在两级代差,这就是四五年的光阴。

今时今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问题不仅仅是被美国牵制,也不是缺少几台光刻机。近期任正非再次发声指出,问题主要出在制造设备、基础工业以及化学制剂上。“芯片制造的设备材料都非常尖端、没有高端的有经验的专家是做不出来的。”这无疑又加剧了发展的难度。

结束语:少说再十年

中国半导体产业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少说再十年。但也不要气馁,因为美国70年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积淀被我们缩短至10年,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