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依

曾經,他跟這金陵城裏最明媚陽光的林殊和靖王一樣,也是一名一腔熱血的少年。

只可惜,血雖未冷,心卻已寒。

這是遇到梅長蘇之前,言侯的心態。

還好,雖然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言侯終究是重整旗鼓,與梅長蘇一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完成下半輩子的心願。

《琅琊榜》最成功之處,就是塑造了完美的人物羣像。

劇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甚至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有極強的性格特點,完全立得住,值得回味。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言豫津的父親——言闕,言侯爺。

比起梅長蘇長達13年的陽光復仇之路,言侯也用韜光養晦的處事哲學,耗時12年,準備了一個暗戳戳的復仇計劃。

看完《琅琊榜》,我其實更期待看一部以言侯、林燮和梁帝爲主角的前傳。

我好想看看他們那代人,曾經的英豪與梟雄,是如何幫助一個不受寵的皇子,成功實現逆襲的。

當年梁王還沒能奪嫡時,是林燮和言闕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他。

遙想當年,言闕、林燮和梁王蕭選,三人年齡相仿,是志趣相投的好友。

那時的林燮,意氣風發,雖然只是巡防營的指揮使。

那時的蕭選還不是皇帝,正值少年,風華正茂。

他們三人曾一同心懷天下,滿心抱負。

鮮衣怒馬,詩酒煙花。

郎情妾意,說的正是言侯和林燮的妹妹——林樂瑤。

只是這一切,在林燮和言侯拼死相保,扶梁王上位之後,就發生了改變。

曾經那個與他們一起讀書,一起習文練武,共平大梁危局的人。

那個曾與他們一同發誓、共患難同富貴,生死相隨、永不相負的人,在登上皇位之後就變了。

梁帝不但立了言侯的妹妹爲皇后,還娶了林樂瑤爲宸妃。

那時的言侯,雖然生氣,痛苦,惱怒,可有什麼辦法呢?

那個人,是他們拼死相保扶他坐上皇位的皇上啊。

那時的梁帝,已經顯露出玩弄朝權的端倪了。

也許對於林樂瑤,他是真心喜歡的,只是苦於蟄伏期不能表露心意。

可他同時娶了兩位有功之臣的胞妹,說到底,不過是爲了制衡林家和言家而已。

如果僅僅是如此,倒是還好。

言侯的一腔熱忱,早在宸妃產子,祁王蕭景禹長大成人時,便已寄託在他身上。

一來,他是自己心愛之人的兒子,定會拼死相護;

二來,蕭景禹的政治觀念確實與他們相合,卻與梁帝不同。

當時的梁帝早就變了,他滿腹狐疑,玩弄朝權,眼裏只剩下江山皇位,忘記了年輕時曾憧憬的大梁朝局,天下盛世。

只是,梁帝終究是默許了夏江和謝玉一手策劃的梅嶺一役,剿滅了赤焰軍,將蕭景禹賜死,逼得林樂瑤自盡,林燮一家全部蒙難。

那一刻,言侯的心便被梁帝的猜忌和涼薄澆滅了。

也許,正是他遠離紅塵、求仙問道,再加言豫津的閒散達人,這才使得言家得以逃過一劫。

言侯有多愛宸妃?

我們從一些細節便可知一二。第一個,言侯闖蕩江湖的化名,是什麼?與林樂瑤有關。

林燮當年闖蕩江湖取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出生將門的林帥不是很講究,看到一棵楠樹,就隨口取名梅石楠。

那麼和他同行的言侯爺,又是取的什麼名字呢?

言府三代帝師,書香門第,言侯給自己取名叫做姚一言。

爲什麼是姓“姚”呢,因爲宸妃娘娘就叫做“林樂瑤”啊,姚和瑤的諧音是一樣的。第二個,言侯把親生兒子的名字,也與宸妃兒子的名字雷同。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言侯的兒子言豫津,宸妃兒子蕭景禹。

豫津對調一下,是不是與景禹同音?

你發現了嗎?

少年時有多志得意滿,如今就有多心靈慘傷,只得終日與丹爐仙藥相伴。

十幾年後頹廢垂暮的言侯,一心想殺梁帝。該有多深的失望,才能讓一個曾經二十歲隻身入敵營,不辱國威、不負使命的天才外交官,放棄政治生涯,鑽入道觀,一天到晚和丹藥紙符打交道?

言侯避世不出的這12年,正是他的大好年華,可終究是蹉跎了。該有多深的恨,才能讓一身正氣、滿腔熱血的皇親國舅,不惜一族的身家性命,不惜蟄伏謀劃十幾年,臥薪嚐膽,一心弒君,甚至不惜爲此犧牲無辜?

言侯應該是深深地懊悔,若早知有今日,當初也不該傾盡全力扶持梁帝上位;否則也不至於讓兄弟蒙冤受屈,讓心愛之人含恨自殺,讓將士血流成河,

鳥盡弓藏。他的滿腔義氣,終究是錯付了。

當梅長蘇僅僅從言皇后突然昏倒,言豫津送來的柑橘,被飛流聞出了怪怪的味道,十三先生來通知碼頭有兩船火藥消失不見了,這些細微信息中,他就可以判斷出,幕後主謀也許是言侯。

當他登門拜訪,勸說言侯放棄復仇計劃時,那段對話可謂精彩絕倫。

言侯明顯感覺到來者不善,甚至在梅長蘇直接挑明的時候,回答他“蘇先生,你可知,過慧易夭?”

僅僅一句“您這麼做,可是爲了宸妃?”

他就像被人點中命門一樣,將心中的仇恨和不滿傾瀉而出。

從這番慷慨激昂的抱怨中,我們感受到了這十幾年來,湧動在言侯內心深處的熱血。

還好,在言侯劍走偏鋒之時,梅長蘇一言點醒了他,只希望他停止執行這下下之策。

因爲此計,除了泄私憤之外,對於申冤無任何幫助,甚至會引發朝局的激烈動盪。

也許,梅長蘇便是在此刻,看到了言侯的心。

即便歲月蹉跎,他心中的火焰也未曾熄滅,救國救民的願望也未曾改變。

剛出場的言侯,確實就像個一心修道之人。

他清心寡慾,不問世事,整天窩在道觀裏練丹藥。

許久未見兒子言豫津了,也不關心問候幾句,只跟他說,我馬上就要走了。

在梅長蘇出現之前,言侯甚至都沒有陪豫津好好過個年。

他不是一個好父親,但他也確實是個父親。

匆匆回家一趟,看到豫津他會記得問“府中銀兩可還夠用?”

而豫津還是會小心翼翼地規勸一句“爹,您修仙也好,問道也罷,只是那丹藥,少喫一點”

言侯聽出言語中的關切之意,只回了一句,“你哪裏會懂。”

其實言豫津不知道的是,在言侯問仙的那12年裏,他名爲煉製丹藥,實則研製火藥。

他一直在準備的,是一場復仇大計。

當時的言侯,假如換上一身道袍,活脫脫就是個老道士。

看着豫津一臉落寞,當時我還感概:這大梁的朝廷怎麼都這樣了?

譽王和太子相爭多年,朝廷股肱之臣要麼忙着爭權奪利,奪嫡站隊;要麼就像閒雲野鶴,風花雪月。

這樣的景象,豈是當年的林燮將軍,扶梁王上位時所願意看到的?

然而,事實證明,我們還是低估了他。

梅長蘇一語道破天機 ,你以爲言侯靠的是言家三代太師,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權勢嗎?

當然不是。

三十七年前,梁王稱帝之初,大渝、北燕、北周三國聯盟,意圖共犯大梁,裂土而分。

面對5倍於己的強敵,年方弱冠的言侯,單人匹馬,手持王杖櫛節,邁着堅毅的步伐,一一副胸有成竹毫無懼色的樣子。

他憑着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羣儒,兵不血刃,成功瓦解了敵人的三方聯盟。

辯可壓羣臣,膽可震暴君。

既能完璧歸趙,又不辱君心國威。

言侯爺真是有藺相如之智,蘇武之堅。

這段描述,不止是言豫津,就連我,聽了都覺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當回憶裏中的那位使臣一回頭,我終於知道說的便是言侯往事的那一剎那,我內心那塵封已久的豪情也同時被點燃。

可是,是什麼讓這樣一位青年才俊,變成如今這副樣子的呢?

曾經的言侯,忠心鐵膽,意氣風發,堅定果敢,家國天下。

二十歲時,他便能夠隻手迴天,可一切卻在梁王稱帝,根基已穩的朝代,悄然發生改變。

炸祭臺的復仇計劃,被梅長蘇發現並阻止時,言侯十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

爲什麼他會選擇這樣的下下策?

恐怕是因爲在當時的局面下,若天下不易主,只怕來日裏江山社稷都要拱手他人。

言侯不願渾渾噩噩,毫無作爲地了此餘生,這纔會選擇與梁帝同歸於盡。

好在,梅長蘇出現了,他的一席話,讓言侯重新煥發生機。

當言侯走出門後,跟言豫津說,今年要一起過年時,我看到,曾經的言闕即將回歸。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謝玉案那晚。

言豫津被困在謝玉府中,兇險萬分。

外頭,言侯喊門,他浩蕩凜然,步步緊逼,燈火搖曳,滿場肅然。

那是千軍陣前、萬夫當關都挫不掉的銳氣和風骨。

禁衛軍有膽子攔截譽王,卻在言侯爺出現時有所動搖,無人敢多加阻撓。甚至連謝玉都不得不停下手,親自出門言語規勸。

要知道,此時的言侯早已不參朝政了,閒雲野鶴多年,可見他在朝中的威懾力絕對不減當年!

還有便是九安山事件。

譽王造反,獵宮裏僅有幾千的禁衛軍,如果霓凰晚到一步,靖王晚到一步,也許困在獵宮中的衆人,便已身首異處。

外面殺聲陣陣,衆臣人心惶惶。

這時,只有言侯拔劍出來,他見不得大梁子弟竟如此貪生怕死。

他環顧四周,字字鏗鏘,“即使攻破了宮門,還有這道殿門, 攻破了殿門, 還有我們自己的身體。只要一息尚存,就不算失守。”

“皇上身邊也有寶劍,皇上也曾利劍出鞘,不是嗎?”

我們所知的言侯,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悄然發生變化。

也許,是因爲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內心的熱血重新沸騰。

梅長蘇找言侯出手相幫靖王之時,堪稱全劇第二輪經典對話。

他話不多說,連問兩個“侯爺,您可願意?”

言侯爺和言豫津聰明通透地完成了一番內心掙扎,表態:我願意!

願意什麼?

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選擇支持靖王。

梅長蘇發現,譽王肯定已經察覺了,他的真實立場,畢竟譽王和靖王在朝中的割據局面已經形成。

他來到言侯家裏,豫津是第一個反應過來的人。他知道梅長蘇肯定是來提要求,可是,他也表明立場,一切按父親的想法行事。

從聖心的角度來講,陛下其實還是比較偏袒譽王的,哪怕靖王是剛剛興起的,他也並沒有什麼勝算。

如果言侯什麼都不做,就憑當今的皇后,以及譽王現在的地位,只要譽王勝,就能保言侯地位不變。

所以讓言侯幫靖王,不幫譽王,並且沒有勝算,又十分兇險,從情理上面來講確實不合。

面對嚴侯的疑問,梅長蘇什麼都不說,只問你可願意。

梅長蘇篤定言侯一定會幫靖王?一是他想復仇,但找不到合適的途徑。

他此前就因爲宸妃的事情,想要謀害皇上,說明他對當今聖上是不滿的,想要報仇。二是因爲,他對靖王還是寄予厚望。

這也是言侯爺心中的一個刺。

言侯和林大哥情深義重,不忘林樂瑤,甚至多年來籌劃,不惜鋌而走險,想刺殺皇上。

不管是譽王,太子,還是其他皇子,除了靖王,沒有人會動這個案子。

靖王是唯一的人選。

再者,言侯爺曾經對梅長蘇說過,皇上登基以後,現在的朝堂,哪裏有我們希望看到的樣子?

蕭景琰生性耿直,不會刻薄多疑,有赤子之心,可以擔當大任。

而譽王,則被認爲是最像梁帝的。

雖然現在看起來很賢德的樣子,但是他一旦大權在握,就會和現在的皇上一般無二了。

單從譽王爲了獲勝,私炸太子的私炮坊;爲了獲利,年年爭下賑災事宜,只爲盤剝;等等事件,都讓人覺得不堪大任。

所以,只有靖王,是和蕭景禹的某些方面最像的孩子,也是最能實現他心中理想抱負的繼承人。三是因爲,言侯爺和言皇后已經失和多年。

在言侯爺謀劃的炸祭臺的計劃中,他設計讓言皇后生病,不能參加祭祀。

當被問及爲何對她做此安排時,言侯說,雖然她罪孽深重,但畢竟是我胞妹。

可見,言皇后一定是做了很讓言侯爺傷心的事情。

也許,言皇后因爲後宮爭鬥,參與了逼死宸妃一事,從而導致兄妹離心。

當言侯決意再一次踏上奪嫡之路時,他站在祖祠先人牌位前,回想一生。

我出自簪纓世家,深受言氏家學浸潤,能辯善惡,能分是非。

自從言侯站隊靖王之後,他做最多的事情,除了拖住夏江,配合營救衛崢計劃;便是利用自己原來的權勢地位,積極聯絡朝臣,探聽他們的想法。

在蒞陽長公主趁着皇帝生辰當日,當堂說出當年赤焰實情時,羣臣還處於觀望狀態。

可言侯一出馬,請求梁王重審赤焰舊案時,羣臣便也紛紛站了出來。

可見,言侯的長袖善舞,以及在朝中的影響力,堪稱宰輔首選。

未曾相交,僅從言談便知梅長蘇的格局遠不止名利,是言侯的眼光;

第二次見面就問梅長蘇是否祁王舊人,是言侯的敏銳;

明知兇險依然答應援手相救衛崢,是言侯的風骨;

和夏江的一番鬥智鬥勇,是言侯的智慧和膽識。

而願意加入兇險的奪嫡之路,並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重大作用,是言侯的義氣和能力;

言侯這個人,值得細細品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