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味道勾起人們味覺慾望的同時,更喚醒人們對於家鄉的記憶。”人在異地,除了懷念家鄉的親朋故友,再就是懷念家鄉那最熟悉、樸實的味道了!此次來到素有“包公故里”之盛名的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我嚐到了掛麪之鄉的味道。

雖說隨着現在社會的發展,美食的多樣性已經遍及各地,但“北方喫麪,南方喫米”這種傳統的想法,似乎還是在很多人腦中根深蒂固。中國人喜歡喫麪食,一般而言,麪食也確實在北方更受歡迎。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麪食的種類也千變萬化,麪條、包子、水餃、饅頭……各式各樣,層出不窮。就拿掛麪來說吧,相信你隨便去一家超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次在肥東喫到了一種沒見過的食物——掛麪圓子,它肉香綿軟,滑爽潤喉,在當地是很家常的一道特色美味。而它的原材料則是當地一道特色純手工麪食——“竹塘掛麪”。

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掛麪”這種“快餐”,不過當時是叫“須面”。相傳古時,家人爲了能讓在外奔苦的親人喫到麪條,便把擀切好的麪條曬乾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供親人享用。後來經過不斷改進,就成了今天在民間及宴會上常見的酸湯掛麪。對於每一個肥東人來說,雞湯掛麪、泥鰍掛麪、掛麪圓子等都是他們最熟悉的家鄉的味道。而這些美食的原材料——“竹塘掛麪”,則是來自被譽爲“中國三大掛麪村”之一的安徽省肥東縣橋頭集鎮的竹塘村。

在安徽合肥肥東縣橋頭集鎮的“竹塘掛麪村”,每當豔陽高照時,都能看到房前屋頂到處都掛滿了細如琴絃的麪條。據當地製作掛麪的老師傅介紹,竹塘村與四川省中江縣覺慧村、陝西省興平市時下村,並稱爲中國三大掛麪村,有百年傳承的純手工製作工藝,做掛麪的傳統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製作竹塘掛麪,要經過淘麥、曬麥、磨粉、鹽水、和麪、揉麪、醒面、灘開、劃條、盤條、醒面、上竹、拉昇、醒面、上架、拉麪、晾曬、切面、包裝、進箱等18道工序,不僅費時費力,還很講究技巧。也許正因爲如此,所以做出來的掛麪才如此的口味獨特,嚼勁十足。比如說上架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架子上的掛麪有2米多長,但其實一開始只有四、五十公分長,然後用手來慢慢拉長,這拉麪的力道可是極難掌握的,沒個幾年的工夫根本就拉不好。還有面條晾曬的時間也要把握好,不能曬不幹,又不能曬太乾。而且曬完的面還要先在案板上放個把小時,“讓面回一回性”,才能入框,否則也容易斷。

如今雖然竹塘掛麪製作工藝現已是非遺“掛麪村”,“竹塘掛麪”也已成爲備受喜愛的非遺產品,走向了廣泛的市場,也帶領當地人走向了致富的道路。但竹塘村流傳百年的掛麪手藝與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都面臨着傳承的困境,因爲村子裏做掛麪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很多年輕人都因爲辛苦不願意接手這門手藝。希望未來的日子裏,在各界共同的努力下,“竹塘掛麪村”能夠讓這百年傳承的純手工掛麪製作工藝繼續傳承下去,也讓做掛麪的傳統一直延續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