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走廊上,一名护士正用一个艰难的姿势,蹲在病床和墙壁的夹缝中,努力探起身体,小心翼翼给患者打留置针。11月20日,这张图在医院患者的朋友圈,传播开来。有人评价她是医院“最美”背影。

禚波蹲在夹缝中为患者打留置针

照片里的女主角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的护士长禚波,而照片里需要打留置针的患者,是个正在等候做增强CT的肿瘤病人。

由于病床上的病人不能起身,无法进入增强准备间,护士们只能就地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在床边为其打针,因此就出现了照片上的这一幕感人画面。

做增强CT,打在患者身上的专用留置针,型号比一般输液的针要粗2~4倍。

所以,打针的护士首先必须要找条很好的血管,其次要保证留置针能平稳地打在这条血管上,让患者能顺利做完检查。

但这名患者的血管已经被放化疗破坏,手和脚基本上已经找不到血管可以下针了,全身上下只有胸壁位置有一个普通型的输液港(是一种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而这个输液港又不能输入用于增强CT的对比剂。

凭借多年的经验,禚波在患者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间靠近关节的夹缝处,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做增强CT的血管。

但要保证留置针成功打在血管上,还需要一个平稳不受打搅的空间。

过道很窄,来来回回又有许多走动的病人,为了避免打针的时候被撞到,同时为了让手更稳,禚波只好把自己逼在病床和墙壁之间的角落里,缩小自己的操作空间,同时蹲下去,借助病床的支撑力,为患者打留置针。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成功打入留置针,这名患者也很顺利地做完了检查。

放射科护士中的“带领者”

收获一大批粉丝

为病人打针,在很多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医院里打针输液的场景就如同在饭馆里吃饭一般常见。但这些理所当然的,很容易被忽视的日常事,却不是每个护士都能保证做到百分百完美。

而来放射科做增强CT的,大多都是肿瘤患者或放化疗后来复查的患者,化疗药对他们血管有一定的破坏性损伤,增强CT对比剂的压力和速度又比平常输液的压力和速度要大得多(CT增强高压注射压力常规250-325Psi,流速2-5ml/S),这些患者能用来打留置针的血管选择就极其少,风险也非常大,对打针的技术要求也相当高。许多护士只能望而止步。

但在一医院放射科护士们的眼里,这些都是日常技能。

“至少来说,对我们科室护士注射的技术,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在其他医院或者科室打不了的针,在我们放射科都能很好的完成。”说起科室里护士们的技术,作为护士长的禚波,相当满意。

同时,就算与省内其他医院相比,我院放射科的对比剂渗漏率也很低,对比剂风险管理比较完善,基本上没发生过一例投诉或处理不当引起的纠纷

而作为一医院放射科护士中的“带领者”,禚波还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大家都知道,凡是科室打不了的,在打针上有“疑难杂症”的,找护士长就对了,甚至有的患者来医院打针也点名找护士长

“是的,基本上放射科护理终极考验就是我。”这句话不是在自夸,而是在陈述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

在提升自我的同时,禚波还重视培养新人,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每个在放射科的护士都能收获工作带来的“成功感”。

不仅护士打针技术好

放射科“前沿侦察”技术更是厉害

放射科的厉害之处,不仅仅表现在护士们的打针技术上,还有科室的“前沿侦察”技术。

但因为科室的特殊性,病人在放射科停留的时间都很短,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这群打针技术超高的护士,以及忙忙碌碌的技师,默默无闻的诊断医师。

“很多的东西都需要我们影像科检查完后,来帮助临床病情的诊断,制定治疗和手术方案。”禚波说,我们放射科就相当于是医院的前沿侦察兵

就在今年暴发的新冠疫情中,四川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第一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都是在一医院放射科首先诊断出来的。以及前4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第5次才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也是在一医院放射科医生的坚持不懈下,寻找各种蛛丝马迹,最后确诊为新冠肺炎。

“如果他胸部出现了症状,我们可以去高度疑似他,及早的筛查出这种高风险的病人。”

作为一个在临床中辅助诊断疾病的“影像人”,这个时候,放射科的前沿侦查作用就彰显得淋漓尽致。

在当时还没有核酸检测以及核酸检测多次呈阴性的情况下,一医院放射科通过影像检查很快找到了患者胸部症状的不同,随后上报医院和相关科室,并给出单独进行隔离治疗观察的建议。

在我们的医患关系中,放射科或许是很不起眼的那一环,但同样能像前方作战的医护人员们一样守护患者的生命。

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触动人心。就像禚波护士长的所作所为,日常且朴实,但在关键时刻,她却是最能安抚人心的一股暖流,真实体现了我院医护人员对待病患的真情实感,反映出了我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彰显出了我们平凡岗位上的丰功伟绩。

未来,我们也将继续秉持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认真对待照顾每一位病人,用真诚的心,去善待痛苦中的病人,传递大爱,做好生命与希望的守护者。

文图:曹一莎

来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