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的走廊上,一名護士正用一個艱難的姿勢,蹲在病牀和牆壁的夾縫中,努力探起身體,小心翼翼給患者打留置針。11月20日,這張圖在醫院患者的朋友圈,傳播開來。有人評價她是醫院“最美”背影。

禚波蹲在夾縫中爲患者打留置針

照片裏的女主角是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的護士長禚波,而照片裏需要打留置針的患者,是個正在等候做增強CT的腫瘤病人。

由於病牀上的病人不能起身,無法進入增強準備間,護士們只能就地找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在牀邊爲其打針,因此就出現了照片上的這一幕感人畫面。

做增強CT,打在患者身上的專用留置針,型號比一般輸液的針要粗2~4倍。

所以,打針的護士首先必須要找條很好的血管,其次要保證留置針能平穩地打在這條血管上,讓患者能順利做完檢查。

但這名患者的血管已經被放化療破壞,手和腳基本上已經找不到血管可以下針了,全身上下只有胸壁位置有一個普通型的輸液港(是一種完全植入人體內的閉合輸液裝置)。而這個輸液港又不能輸入用於增強CT的對比劑。

憑藉多年的經驗,禚波在患者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間靠近關節的夾縫處,終於找到了一條適合做增強CT的血管。

但要保證留置針成功打在血管上,還需要一個平穩不受打攪的空間。

過道很窄,來來回回又有許多走動的病人,爲了避免打針的時候被撞到,同時爲了讓手更穩,禚波只好把自己逼在病牀和牆壁之間的角落裏,縮小自己的操作空間,同時蹲下去,藉助病牀的支撐力,爲患者打留置針。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成功打入留置針,這名患者也很順利地做完了檢查。

放射科護士中的“帶領者”

收穫一大批粉絲

爲病人打針,在很多人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醫院裏打針輸液的場景就如同在飯館裏喫飯一般常見。但這些理所當然的,很容易被忽視的日常事,卻不是每個護士都能保證做到百分百完美。

而來放射科做增強CT的,大多都是腫瘤患者或放化療後來複查的患者,化療藥對他們血管有一定的破壞性損傷,增強CT對比劑的壓力和速度又比平常輸液的壓力和速度要大得多(CT增強高壓注射壓力常規250-325Psi,流速2-5ml/S),這些患者能用來打留置針的血管選擇就極其少,風險也非常大,對打針的技術要求也相當高。許多護士只能望而止步。

但在一醫院放射科護士們的眼裏,這些都是日常技能。

“至少來說,對我們科室護士注射的技術,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在其他醫院或者科室打不了的針,在我們放射科都能很好的完成。”說起科室裏護士們的技術,作爲護士長的禚波,相當滿意。

同時,就算與省內其他醫院相比,我院放射科的對比劑滲漏率也很低,對比劑風險管理比較完善,基本上沒發生過一例投訴或處理不當引起的糾紛

而作爲一醫院放射科護士中的“帶領者”,禚波還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大家都知道,凡是科室打不了的,在打針上有“疑難雜症”的,找護士長就對了,甚至有的患者來醫院打針也點名找護士長

“是的,基本上放射科護理終極考驗就是我。”這句話不是在自誇,而是在陳述一個實實在在的事實。

在提升自我的同時,禚波還重視培養新人,做好傳幫帶工作,讓每個在放射科的護士都能收穫工作帶來的“成功感”。

不僅護士打針技術好

放射科“前沿偵察”技術更是厲害

放射科的厲害之處,不僅僅表現在護士們的打針技術上,還有科室的“前沿偵察”技術。

但因爲科室的特殊性,病人在放射科停留的時間都很短,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這羣打針技術超高的護士,以及忙忙碌碌的技師,默默無聞的診斷醫師。

“很多的東西都需要我們影像科檢查完後,來幫助臨牀病情的診斷,制定治療和手術方案。”禚波說,我們放射科就相當於是醫院的前沿偵察兵

就在今年暴發的新冠疫情中,四川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和第一例境外輸入性新冠肺炎患者,都是在一醫院放射科首先診斷出來的。以及前4次核酸檢測均呈陰性,第5次才被確診爲新冠肺炎的患者,也是在一醫院放射科醫生的堅持不懈下,尋找各種蛛絲馬跡,最後確診爲新冠肺炎。

“如果他胸部出現了症狀,我們可以去高度疑似他,及早的篩查出這種高風險的病人。”

作爲一個在臨牀中輔助診斷疾病的“影像人”,這個時候,放射科的前沿偵查作用就彰顯得淋漓盡致。

在當時還沒有核酸檢測以及核酸檢測多次呈陰性的情況下,一醫院放射科通過影像檢查很快找到了患者胸部症狀的不同,隨後上報醫院和相關科室,並給出單獨進行隔離治療觀察的建議。

在我們的醫患關係中,放射科或許是很不起眼的那一環,但同樣能像前方作戰的醫護人員們一樣守護患者的生命。

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最觸動人心。就像禚波護士長的所作所爲,日常且樸實,但在關鍵時刻,她卻是最能安撫人心的一股暖流,真實體現了我院醫護人員對待病患的真情實感,反映出了我院“以病人爲中心”的服務理念,彰顯出了我們平凡崗位上的豐功偉績。

未來,我們也將繼續秉持初心,牢記使命,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去認真對待照顧每一位病人,用真誠的心,去善待痛苦中的病人,傳遞大愛,做好生命與希望的守護者。

文圖:曹一莎

來源: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