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劉雨辰

“環保產業流動資金的市場週轉環境很不樂觀,部分大型環保公司出現資金鍊斷裂。”,這是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天津工業大學環境經濟研究所去年發佈的一個報告的結論。在此背景之下,很多業內公司尋求上市融資。

近期,據證監會官網顯示,北京正和恆基濱水生態環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和生態”)首發申請將上會。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公司此次募集資金達14.52億元,但有12.1億元用於補充運營資金,可以說是非常缺錢了。

據《每日財報》瞭解,正和生態設立於1997年12月,前身爲秦皇島市通達萬盛裝飾有限公司,最初從事園林裝飾業務,2009年,公司提出“濱水戰略”,由園林景觀拓展成濱水生態治理、生態修復及景觀建設,兩年後,公司由河北遷址“北京”並完成更名。

需求疲軟盈利下滑,應收高企費用穩增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佔比的不斷增加爲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市場;在環保政策的推動下,社會環保投資有所增長,但並未完全抵消經濟下行和環保產業資金週轉率下滑的負面影響。

從環保產業整體來看,我國環保產業在經歷了2015年和2016年的快速成長後,2017年和2018年都出現了增長放緩趨勢,產業發展基礎、發展環境和發展能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資金週轉和利潤增長情況都不理想,環保產業融資難的狀況仍未得到顯著改善。進入2019年,環保行業可謂遭遇了“中年危機”。

市場需求的相對疲弱、融資端的壓力,疊加2018年對環保行業帶來的震盪仍需時日消化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整體的業績和股價走勢均處於低谷,正和生態的經營狀況也反映出了這一問題。

2017年至2018年,公司實現營收8.71億元、13.14億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爲1.1億元、1.42億元,維持了增長狀態,但到了2019年,公司的營收爲10.23億元,同比下降14.86%,淨利潤9633.74萬元,同比下滑了32.39%。

對於業績的下滑,正和生態給出的解釋是:2018年及2019年在我國金融“去槓桿”、“嚴監管”的宏觀環境下,經濟增速下行,作爲行業下游主要客戶的地方政府的融資和償債支付能力下降;2019年銀行信貸緊縮、社會融資渠道不暢,行業內公司普遍面臨資金壓力。

說到資金壓力,正和生態的現金流狀況也比較堪憂,過去三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0.70億元、-4.88億元、-2.23億元,每年都有鉅額資金流出。

事實上,資金的匱乏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營收並沒有轉換成現金,而是以應收賬款的形式存在。2017年-2019年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爲9.77億元、12.53億元及15.13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爲62.86%、54.09%及54.68%。

也就是說,正和生態有一半以上的資產是應收賬款,這一比例確實太高了,一旦發生壞賬,對於公司的衝擊將會是非常大的。

對此正和生態向《每日財報》表示,2017年度公司以EPC項目爲主,經營性現金流爲正;2018年度公司承接了PPP項目,由於建設期公司合併報表下SPV對公司的建設付款不計入經營活動現金流,公司需要進行建設資金投入,其中需要一定比例資本金投入,同時剩餘資金需要通過融資解決,公司需承擔建設期利息,在建設期內對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EPC模式下,公司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建設資金,業主按照項目進度確認產值後按照合同約定付款比例付款,對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受上述因素綜合影響,公司2018年及2019年經營性現金流爲負。

鑑於PPP項目對於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影響較大,公司仍將審慎承接PPP業務。同時,公司將堅持佈局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核心城市羣,提高EPC模式收入的佔比,增強談判能力,改善現金流。

《每日財報》注意到,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時,正和生態的成本費用卻在快速增長。2017-2019年,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爲975.40萬元、1715.20萬元和3846.88萬元,報告期內基本上增長率三倍,管理費用分別爲10354.11萬元、15574.49萬元和15339.98萬元。

但《每日財報》發現,雖然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大幅增加,但同期公司的員工數量卻並非同步變化,2017年-2019年,正和生態的員工人數分別爲544人、704人和649人,去年甚至出現了下滑,也就是說,費用上漲的本質是人均薪酬和福利的上漲,但這又和行業整體面臨下行壓力的大環境產生矛盾。

對此正和生態向《每日財報》表示,公司2018年銷售費用增長較快主要系2018年公司啓動全國戰略佈局,銷售人員數量較2017年大幅增加;再加上,公司市場向京津冀晉、長三角區域、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銷售區域轉移,導致銷售人員結構發生變化,平均薪酬有所提高。

信披真實性存疑,訴訟違規頻出

《每日財報》注意到,正和生態招股書中披露的某些信息並不可靠。根據招股書,正和生態過去三年未繳納社保人數爲12人、10人和9人,未繳納公積金人數爲169人、112人和7人,公司報告期各期需補繳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金額分別爲48.57萬元、48萬元和9.58萬元,這些數據和員工工資水平並不匹配。

拿2017年的數據進行測算,當年未繳金額爲48.47萬元,169人未繳公積金,摺合每人每年未繳納公積金金額爲2868.05元,按照公積金按工資5%的最低標準測測算出員工年均最高工資僅有57360.95元。

但披露的信息顯示,2017-2019年,公司生產人員平均年薪爲12.55萬元、17.94萬元和16.52萬元,銷售人員平均年薪爲28.92萬元、36.04萬元和45.67萬元,管理人員的平均年薪分別爲38.56萬元、33.45萬元和33.78萬元,這和推算數據相差數倍,顯然不是誤差造成的。

對此正和生態向《每日財報》表示,公司2017年未繳公積金的員工主要系公司工程項目、設計部門及職能部門的初級員工或新進員工,該部分員工的平均薪酬相對較低;

此外,補繳公積金的繳費基礎與所披露的平均年薪也存在差異,如新入職員工按照試用期工資繳納,其他員工按照上年度月均工資進行繳納。因此,以補繳金額倒推的平均工資與報告期所披露的平均年薪不存在可比性。

事實上,根據以往的信息,正和生態不止一次的出現違法違規的行爲,僅2017年一年,正和生態就發生了4起違法違規行爲,其中兩起爲正和生態通州分公司未按照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以及增值稅逾期申報7天。

此外,當時還在股轉系統掛牌的正和生態還發生了“未在2016年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四個月內編制並披露年度報告”的事項,被股轉公司出具了警示函。

2017年末,當時即將終止掛牌的正和生態又因信息披露違規被股轉公司出具了監管意見函。這些“污點”的存在也讓人們不得不對正和生態招股書的信披數據產生質疑。

另一方面,正和生態在2020年所面臨的訴訟猛增,根據招股書,2019年的時候,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存在50萬元以上尚未了結的訴訟僅1起,但到了2020年,公司發生重大訴訟金額在50萬以上的達21起,增加了20起,涉及金額達25965.6萬元,尚未了結的13起,其中,作爲原告的10起,作爲被告的3起。

對此正和生態向《每日財報》表示,公司報告期發生或雖在報告期外發生但仍對公司產生較大影響的訴訟或仲裁的相關案件共有21起。

其中,公司作爲原告/申請人的有14起,被告/被申請人均爲國家機關或國有企業,主要是公司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公司長賬齡應收賬款問題,該等案件不會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