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中國人的起源問題,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是從哪裏來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一般從《詩經》、《尚書》、《史記》等歷史文獻中尋找答案,根據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華夏民族的祖先是黃帝和炎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與此同時,我們都有一個姓名,中國人一般是隨父姓的,姓在名前,因此,我們也可以根據家譜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

包括家譜在內的歷史文獻,都是文字書寫的,人類發明文字的時間不超過五六千年,人類最古老的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最初的楔形文字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因此,根據歷史文獻來研究人類的起源,顯然是有侷限性。

蘇美爾王表,記錄了蘇美爾國王的世系

到了20世紀,隨着現代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發展,我們藉助化石、遺址、地質等資料,將人類歷史大大提前了,比如,在中國,我們發現了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的遺址和化石,元謀人、北京人和藍田人都屬於直立人,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遺址的發現,確認了早在200萬年前,中國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了,與此同時,我們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還發現了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的遺址,這些遺址的發現,使得我們對於文獻中無法追溯的夏代以前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元謀人、北京人和藍田人都屬於直立人,並不是現代智人,中國境內的直立人真的是中國人的祖先嗎?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的居民,與我們又有着怎樣的關係呢?隨着現代分子生物學、古DNA研究技術的發展,答案正在揭曉。

第一:安達曼羣島與寫在人類基因組裏的歷史

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交界處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島嶼,稱之爲“安達曼羣島”,這個島嶼遠離大陸,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原住民,早在數萬年前就與歐亞大陸上的現代人沒有任何基因交流了,他們只是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以後才逐漸與歐亞大陸發生聯繫,其中生活在北桑提內爾島的土著居民桑提內爾人,更是世界上最後幾支爲數不多的與外界隔絕的民族,北桑提內爾島上的土著居民對一切外來者持敵視太多,外人無法靠近,他們仍然生活在石器時代。與世隔絕的未接觸的部落,爲研究人類起源提供了大量的DNA信息。因此,安達曼羣島上的居民,能夠解開東亞人起源之謎。

與世隔絕的北桑提內爾島

安達曼羣島上的土著居民分爲四個部落,分別是大安達曼人、加洛瓦人、翁奇人和桑提內爾人,DNA的研究表明,他們是人類走出非洲以後最早的後代,是古代東亞人的後代。我們首先來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依靠家譜,我們能知道我們的祖先是誰嗎?答案是否定的!

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末代皇帝是朱由檢,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是嫡長子繼承製,毋庸置疑,明朝的皇帝一定是朱元璋的後代,可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到底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多少DNA呢?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朱由檢繼承的來自朱元璋的DNA片段其實很少,甚至有可能沒有。當然,在目前的條件下,我們不可能對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禎帝朱由檢的墓葬進行考古發掘,來直接研究他們兩個人的DNA。那麼,這個結論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從祖先那裏繼承全部的DNA,爲什麼這麼說?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攜帶47段DNA,這47段DNA分別是父親和母親的46條染色體以及線粒體DNA。成年女子的卵細胞在卵巢裏發育,會發生染色體的重新拼接,這個重新組裝的過程,其實就是來自母親和父親的染色體的混合,女性卵子中染色體一般有三分之一來自父親,三分之二來自母親,每一個卵子在發育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平均45次的染色體拼裝,男性的精子則會出現平均26次的拼裝,這樣一來,每一代人都會發生71次拼裝。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是我們的祖先的染色體的片段拼接而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

我們還是以明朝皇室爲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崇禎帝朱由檢自己攜帶了47段DNA,他自己攜帶的47段DNA,來自於他父親朱常洛和他母親孝純太后的46條染色體以及線粒體DNA,由於每一個卵子在發育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平均45次的染色體拼接,精子則會出現平均26次的拼接,因此,朱常洛和他母親孝純太后生育朱由檢的過程,其實就是染色體發生了71次拼接,實際上他從他父母那裏,得到了118段DNA,即47段加71段,從崇禎皇帝往前追溯兩代,就到了朱常洛的父親明神宗萬曆皇帝和他的母親王氏,可是,朱由檢同樣也繼承了外祖父、外祖母的基因,因此,朱由檢從他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那裏一共得到了189段DNA,即47段加71段再加71段。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得出,崇禎皇帝並不純粹是萬曆皇帝的孫子了,因爲崇禎帝有4個祖父母,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也貢獻了DNA片段。以此類推,往前追溯十代,就到了明成祖朱棣,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就有757段DNA(71乘以10再加47)來自於他的祖先,而他的祖先的總數是1024個人(2的10次方),這就意味着有幾百個人的DNA沒有被崇禎皇帝繼承下來。到了朱元璋的時候,崇禎皇帝的祖先的數量達到了2048個人(2的11次方),而他只有828個DNA片段來自於他的祖先,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朱元璋有多少DNA片段遺傳給了他的十一世孫崇禎皇帝呢?朱由檢的祖先有2048人,其中只有828人對他的DNA產生了貢獻,我們以明朝皇室爲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依靠家譜尋找我們的祖先,是不可靠的,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從祖先那裏繼承DNA片段,因爲我們的祖先太多了,一旦DNA片段的數量超過了祖先的數量,就意味着有的祖先的DNA片段並沒有遺傳下來。

崇禎皇帝朱由檢

朱元璋遺傳給崇禎皇帝的DNA片段可以說是很少很少,他的DNA片段在他的衆多的子孫後代當中繼續傳承,隨着時間的推移,當DNA片段的數量超過了祖先的數量時,他的每一個後代,都無法確定自己攜帶了朱元璋的多少基因,而朱元璋自己攜帶的全部DNA片段,則繼續留在墓葬中不斷被降解,這個降解過程可能持續幾萬年的時間,究竟能保持多久,視墓葬中的環境而定,幾萬年以後,人類再研究明朝的歷史,如果用到朱元璋的DNA,就是屬於古DNA研究了。

因此,分子生物學與古DNA技術有助於我們瞭解人類的起源。

第二:基部歐亞人與歐洲採獵者

隨着古DNA技術的發展,關於人類起源的故事,增加了很多的新羣體,比如:基部歐亞人”、“歐亞北部人”、“歐洲採獵者”等等。這些人羣在歷史文獻上是沒有的,而是根據古DNA技術推斷出來的,但卻是這個星球上曾經確確實實存在過的人羣。正如前文所述,我們即使不看《明史》,根據簡單的DNA數據,我們也可以推斷出崇禎皇帝的祖先有多少個以及他與朱元璋到底有多少血緣關係。

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是人類基因組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但是,Y染色體的特點是隻在父系當中遺傳,線粒體DNA的特點是隻在母系當中遺傳。因此,我們根據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可以追溯到“線粒體夏娃”和“Y染色體亞當”,又由於人類的遺傳突變是有速率的,因此,我們又可以根據人類遺傳突變的速率,推斷“線粒體夏娃”和“Y染色體亞當”生活的年代。一般認爲線粒體夏娃生活在16萬年前,Y染色體亞當可能生存於6萬至9萬年前,爲什麼人類最近的父系共同祖先(Y染色體亞當)比最近的母系共同祖先(爲線粒體夏娃)生活的年代要晚呢?因爲在動物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雌性比雄性更容易擁有後代,雌性一般都能生育,而雄性會爭奪配偶,並不是每一個雄性都會擁有後代。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女人比男人也更有機會擁有後代,所以,在原始社會,人們一般認爲女人越多,人口就越多。

“線粒體夏娃”的發現,證明了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類在10萬年前至20萬年前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因此,我們中國人不可能是直立人的後代,我們與北京猿人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因爲北京猿人生活在60萬年前至70萬年前。

線粒體DNA的研究表明,現代智人起源於10萬年前至20萬年前的非洲。當然,線粒體DNA是人類基因組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述,歷史越往前追溯,我們的祖先數量越多,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被分散到越來越多的祖先身上,基因組的其他部分,可以追溯至5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這就是說,人類更久遠的祖先大約是生活在500萬年前。

黑猩猩

而通過對黑猩猩基因與人類基因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知道,人類與黑猩猩分道揚鑣的時間是在600萬年前至700萬年前。

“線粒體夏娃”生活在16萬年前,而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是在10萬年前,他們最早遷徙到今天的西亞北非地區,稱之爲“基部歐亞人”,基部歐亞人與尼安德特人並未發生混血,他們爲現代歐洲人貢獻了約25%的血統。約在5萬年前,人類開始走出近東地區,現代智人開始向廣闊的歐亞大陸擴散,於是,基部歐亞人擴散爲三支,分別是:東亞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歐亞北部人”與“最初的歐洲採獵者”。所以,今天非洲以外的所有現代智人,都是5萬年前的那一批走出非洲的現代智人的後代。

基部歐亞人到達近東地區,總共分爲三支,一支向西北方向遷徙到歐洲,形成最初的歐洲採獵者;另外一支向東遷徙,進入印度,形成東亞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祖先;還有一支向北遷徙形成歐亞北部人。東亞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祖先進入印度,在印度分化爲兩支,一支進入印度的南部,形成印度採獵者,另外一支繼續向東前進,擴散爲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和東亞人。

歐亞大陸地形圖

進入到中國的東亞人,在我國的橫斷山脈地區,擴散爲三支,一支北上進入到黃河流域的中游與上游地帶;另外一支一路向東北前進,進入到西伯利亞,與停留在貝加爾湖周邊的歐亞北部人融合,並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形成了美洲的印第安人;還有一支南下,進入到東南亞地區。東亞人的祖先,向北擴散至美洲,向南擴散至東南亞,這一過程,發生在約5萬年前至1萬年前。與此同時,遷徙到我國的東亞人的祖先,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了兩大農業羣體,即黃河流域農業羣體與長江流域農業羣體。

安達曼羣島上的土著居民,由於長期與世隔絕,分析安達曼人的基因組,有助於瞭解古代東亞人的歷史,因爲他們擁有最純的線粒體DNA基因庫,對於安達曼人的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研究表明,他們與歐亞大陸上的居民已經分離了數萬年了。安達曼羣島上的土著居民與分佈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土著居民,同屬於尼格利陀人,他們也被稱爲“矮黑人”。尼格利陀人與黑人有着相同的膚色、相似的外貌,但是,他們與黑人的血緣關係較爲疏遠,他們是亞洲人的分支,可以說是古東亞人的後代,不過,他們的祖先早在幾萬年前就與中國人的祖先分離了。當然,安達曼羣島上的土著居民也爲印度人貢獻了一部分DNA。總體而言,印度人與歐洲人的差異要大於印度人與東亞人的差異,而安達曼人的基因則與東亞人更接近。

安達曼羣島上的土著居民

東亞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祖先從近東地區遷徙到印度之後,有一支分化爲印度採獵者,這部分人羣后來成爲了安達曼人的祖先,安達曼人一直生活在印度洋上,與世隔絕的島嶼環境使得他們的基因較爲單純,他們的基因也證明了他們與東亞人有着密切的關係,而與非洲人和歐洲人的關係則較爲疏遠。

第三:黃河流域農業羣體與長江流域農業羣體

如前文所述,在我國的橫斷山脈附近,東亞人的祖先擴散爲三支,其中的一支一路向東北前進,進入到西伯利亞,與停留在貝加爾湖周邊的歐亞北部人融合,並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成爲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還有一支南下,進入到東南亞地區,成爲了東南亞人的祖先,他們的語言屬於南亞語系;留在中國境內的東亞人,則形成了兩大農業羣體,即黃河流域農業羣體與長江流域農業羣體。

印第安人是古東亞人與歐亞北部人的混血

黃河流域農業羣體與長江流域農業羣體的形成,大約是在9000年前至1萬年前。

從基因上來講,漢族與藏族的血緣關係比較親近,屬於“近親”,漢語與藏語同屬於漢藏語系,9000年前至1萬年前,形成的黃河流域農業羣體,即是漢族與藏族的共同祖先。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羣,還不斷向東、向南擴散,我國北方地區的漢族和南方地區的漢族,均與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羣具有密切的關係。

長江流域的農業羣體則是向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擴散,逐漸擴散到我國的東南沿海,其中向東南沿海擴張的農業人羣,還越過臺灣海峽,進入到我國的臺灣省,形成了臺灣的原住民。臺灣的原住民,其實是長江流域的農業羣體的後代,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到達臺灣之後,還繼續擴散至東南亞的各個島嶼上,與之前已經遷徙到這裏的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的祖先融合,形成了南島語系的各個民族。與此同時,長江流域的農業羣體還向西南方向擴散,到達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地,形成了東南亞地區的南亞語系民族,越南語就屬於南亞語系,往西南方向遷徙的農業羣體,還到達了今天的緬甸、老撾等地,形成了壯侗語族人羣,壯語、老撾語、泰語均屬於壯侗語族的語言。

孔子畫像

因此,我國臺灣省的原住民和東南亞地區的各個民族,均來自於長江流域的農業羣體,我國長江流域的農業羣體,爲他們貢獻了絕大多數的血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種植水稻的農民的後代。

人類大約是在1萬年前發明農業的,農業一旦發明,意味着人口的增加,因此,從1萬年前開始,農業羣體開始向四周擴散,逐漸取代並融合了當地的採獵人羣。東南亞地區的各個民族以及散佈在南太平洋各個島嶼上的南島語系民族均與9000年前形成的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羣密切相關,我國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羣爲他們貢獻了絕大多數或多數血統,日本列島上的居民也是如此,最初,日本列島上的居民都是採獵人羣,他們是在數萬年前,由亞洲大陸陸續遷徙至日本列島的,當農業文明傳播到日本列島之後,日本人的血統發生了重大變化,在2000年前至3000年前,我國的農業人羣由朝鮮半島遷徙至日本列島,形成了日本的農業人羣,DNA的研究表明,日本人有80%的血統來自於農業人羣,只有20%的血統來自於幾萬年前到達日本列島的採獵人羣。日本列島的農業人羣與採獵人羣發生混血的時間,大約是在1600年前,即在農業人羣遷徙至日本列島數百年後,農業人羣與採獵人羣開始大規模的融合,關於日本人的起源,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與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結果幾乎一致,即日本人是繩紋人(採獵人羣)和彌生人(農業人羣)混血之後的後代。

日本的稻田

漢族與藏族的共同祖先來自於黃河流域的一個農業人羣,這個共同的祖先對東南亞地區和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各個民族則沒有貢獻多少血統,東南亞地區和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各個民族的起源則與我國長江流域的農業羣體密切相關。南太平洋上的南島語系民族,起源於我國的臺灣省,而臺灣省的原住民則來自於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農業人羣的擴張其實也改變了歐洲人的遺傳特徵,世界上最早出現農業的地方是在今天的土耳其、以色列、黎巴嫩一帶,時間大約是在1.15萬年前,這裏的農業人羣形成之後,迅速向歐洲擴散,形成了歐洲最初的農業人羣。

古DNA的研究,現在還有很多謎團等待人們去破解,相信,隨着古DNA技術的發展,我們對人類起源的認知將會越來越深入,並獲得更多的新的歷史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