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這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所說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天時不到我們就不能貿然出擊,要韜光養晦萬事求穩,這裏的天時單指最容易獲取成功的時機。

就拿秦穆公來說吧,雖然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讓他在與晉國的對抗中取得了戰爭主動權,但窮盡一生卻未討得半點便宜,爲什麼?天時也。晉國太強了,即使分兵對付其它諸侯,卻仍有足夠的餘力來壓制秦國,成爲秦國向東發展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

自秦穆公死後,秦國的國力每況愈下,更加不可能突破晉國的遏制,除非晉國衰落秦國雄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實際掌控晉國的卿大夫趙籍、魏斯、韓虔三人爲諸侯,晉國分裂,前376年,晉國公室僅存的土地也被瓜分,晉國徹底滅亡。至此,鎖秦於淆函長達三百多年的晉國不復存在。

晉國的分裂讓秦國看到了進取中原的良機,但沒等秦人動手,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就主動找上門來。從公元前413年開始,新興的魏國接連幾次大敗秦軍,奪取了對雙方戰略形勢有決定意義的河西之地。在這百年的反覆交戰中,秦國始終處於劣勢,不但沒有東進的機會,反而屢屢面臨亡國之險,然而誰也不曾想到,就在這種被動挨打的頹勢下,秦人等來了屬於他們的天時——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一個名叫衛鞅的衛人帶着自己的理想來到秦國,受到了秦孝公作爲一個君主最大限度的重用,經過兩次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爲這個因爲偏遠而貧困落後的諸侯打造出一部強悍無比的國家機器。

商鞅變法讓疲敝的秦國一躍成爲極具戰爭動員能力的強國,而阻秦東進的魏國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經過桂陵、馬陵兩次大戰,稱霸戰國百年的魏國被東方的齊國拉下了神壇,再也不復往日的榮光,秦魏之間的強弱對比徹底逆轉。

公元前340年,鑑於魏國在馬陵之戰中完敗於齊國,魏軍精銳喪失殆盡,秦國乘機攻打河西。公元前339年,秦軍再次渡過黃河東進,於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國援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發兵攻打魏國重鎮雕陰(今陝西甘泉南),經兩年激戰,斬首8萬餘人,俘主將龍賈,奪取河西全境。

晉國的存在和魏國初期的強盛無疑是秦國擴張的最大障礙,然而歷史在秦人並未出力的情況下搬開了這兩座大山,這不正是秦人所需要的天時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