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選妃嬪,不僅關係到皇帝個人的終身幸福,不僅是皇帝個人的家事,還是關係到國家社稷,關係到宗族江山的大事。

有人認爲後宮佳麗三千中的“三千”就是個虛數,不過是用來形容皇帝作爲不一般的男人的在擇偶時所獨享的幸福指數罷了,但如果當你瞭解了古代選妃的程序和制度,就會恍然大悟,哦,三千其實真的不誇張。

清宮選妃制度起源

清朝最早開始從民間遴選嬪妃的皇帝是順治皇帝,雖然他本人是個很專情的男人。順治成年後,一條制度下發全國:凡八旗人家年滿14-16歲的女子,除患病、殘疾、相貌醜陋者,都需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選秀活動,未經選秀者,不得嫁人。

意思很明瞭,凡出生在八旗的女子,都有資格有機會有義務參加皇帝選妃活動,凡八旗的男子要娶妻只有在皇帝挑剩後再撿漏。這是制度,必須遵守。膽敢不從,是不給皇帝面兒。

乾隆年間,閩浙總督德沛的兒子和馬爾泰的女兒情投意合,兩人山盟海誓情比金堅,擔心花容月貌的兒媳一旦參加選秀一去不復返,德沛顫顫巍巍向乾隆上了一道奏摺,大致意思是請求皇帝允許二人成婚。乾隆一看當時就氣炸了,怒斥不遵綱紀不成體系。

每三年的選秀活動由管理戶籍的戶部發起,戶部在得到皇帝應允後,向地方上的都統八旗衙門分派任務,而後,八旗組織基層政府挨家普查登記適齡女子的姓名和數量,整理成冊。待皇帝選好吉日後,女入宮,開選。

選妃程序

出發當日,家裏備好一輛騾車,車上掛雙燈,上面標明: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還要按照官階地域進行排序。黃昏日落時,騾車拉着人魚貫而入,載入宮廷神武門外,女下車入宮,騾車繼續繞着偌大的宮廷兜一圈,回到神武門已經是第二天了,剛好宮廷內部的第一輪篩選落下帷幕。

宮廷內部,皇、太后、皇后及其他嬪妃就是審閱官,秀女們跟隨太監從順貞門入,列隊到達海選場地。而後,皇帝太后就一些女德、學識、家事挑其中一些詢問,或撂牌子或晉級進入下一輪複賽。

進入複賽環節也並不意味着一定就能成爲皇帝的女人了,這個環節,秀女們面臨三種命運,分別是:被候選當皇帝的妃子、被皇帝送給重臣宗親、被撂牌子。

若是成爲皇帝妃子的候選人,就需要在宮中留宿,接下來要參加更加嚴格的複復選。這一輪的考察就更爲仔細,首先由宮女、太監進行硬件上的篩查,五官、皮膚、儀態、舉止等,能有多細緻就有多細緻。

不過,外貌也好形態也好,也只是選擇的標準之一,古代的帝王的婚姻還夾雜着很多政治因素,門第和品德往往比美貌更加重要,誰去誰劉皇帝太后需要慎重考慮。

順利經過前三輪闖關,留在皇宮的女人,一生的命運也就算註定了。註定要在紫禁城耗上一輩子了。接下來,等待皇帝的臨幸、賜封號、賜宅院,血拼往上熬。品級最低的是答應、往上依次是常在、貴人、嬪,等級嚴格,禮制規範,同是皇帝的女人,卻要分個三六九等。

據史料記載,一個皇后一年能領到的俸祿是1000兩,而答應只有50兩,比較起來卑微得可憐。難怪美麗且而富有智慧的娘娘們要往上衝呢。況且,有的家庭地位地下,才貌不出衆的女子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皇帝,在宮中獨自老去,因此歷朝歷代各種精彩的宮鬥輪番上演,對比朝廷之上黨派權勢的硝煙,後宮就是另一個戰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