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製造強國的德國,一直在汽車、機械、化工等領域傲視全球。然而突發的新冠疫情,意外推翻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最爲代表性的德國汽車行業的衰退,或將由此揭開序幕。

最近德國大陸集團、舍弗勒集團等汽車零部件巨頭的連續裁員計劃引起震驚。舍弗勒自2018年以來,已經裁減了8250個工作崗位,近期又要裁員4400人。而大陸集團則希望裁員3萬多人,最新消息是在亞琛輪胎廠也會關門。而大名鼎鼎的卡車製造商MAN將裁員9500人。至於奧迪,去年底就宣佈要在五年之內減少9500個工作崗位。

圖1德國大陸集團

汽車工業,對於德國經濟至關重要,佔GDP的5%,直接僱用約80萬名員工。作爲關聯度最強的產業,它直接拉動了機械、化工產業的發展。不少德國工人甚至一輩子或者一家子都在同一家汽車廠工作。實際上,德國化工產業的1/5,以及機械製造的1/3的營收,都直接來源於汽車產業。汽車產業的興衰與德國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然而,汽車業作爲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引擎角色,正在變得可疑。今年新冠只是一個導火,關鍵還是賽道的選擇。德國人的計劃經濟痕跡其實也很深,沒有做好規劃是不會實施的,即使實施了也會慢條斯理。可是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德國明顯落在了後面。汽車主機廠沒跟上,最重要的動力電池也遠遠落後。

大船不好掉頭,在內燃機時代引領時代的德國汽車製造,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以特斯拉爲代表的新勢力的崛起,風光一片大好。2019年,特斯拉實現了全年近40萬輛的交付量目標。今年1-7月獨佔近全球20%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更是在全球佈設整車廠、充電站和電池工廠等。特斯拉多管齊下,成爲全球紅人。在中國,特斯拉正式打通了成都到拉薩的充電路線,讓特斯拉用戶駕車進西藏的夢想成爲現實。而九月份馬斯克到訪德國柏林的時候,更是證明了他已經成爲這個汽車王國的網紅領袖。當時德國經濟部長親自接待,而且基本態度就是“要啥,給啥”。畢竟在德國,特斯拉是真下本錢,要把一處偏僻的林地,改造成一座最先進的汽車工廠。相比之下,德國傳統汽車行業發展實在太慢了。

圖2特斯拉純電動汽車

德國汽車的產業鏈是一榮俱榮、一敗俱敗。主機廠翻車,供應鏈就會斷裂。大衆、戴姆勒和寶馬這三家廠商,有900家大型供應商。除了直接就業人員,還有數十萬人的工作和汽車銷售有關。

現在,德國三大汽車公司的業務在第二季度已經萎縮了三分之一。而且沒有恢復的跡象。這種震盪開始向下傳遞,企業債務危機無法轉嫁,就會有大規模的破產潮,尤其是在中小型供應商企業中。德國《汽車週刊》援引專家的數據預計,由於疫情導致不少德國工廠停工停產,今年汽車業或將裁員達10萬人。

其實,裁員還並不是最可怕的,關鍵是很多公司,會因此而破產。如全球精細玻璃產品的知名供應商Flabeg、噴塗系統製造商Eisenmann、輪轂品牌BBS、電池品牌Moll和塑料加工商Veritas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與汽車工業最緊密相關的,機牀行業,也會血流成河。由於德國沒有3C消費電子行業,機牀完全不能依靠這個市場。德國80%以上的機牀業務,都是跟汽車相關,現在還都是靠着德國政府財務補貼支持着,難熬的日子可想而知。2019年德國機牀產值爲170億歐元,訂單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已經呈現不景氣狀態。而據德國機牀製造商協會VDW最新數據表明,2020年第二季度,訂單較去年同期下降46%。雖然德國下半年工業生產有望復甦,但作爲長週期的投資品行業,機牀未來6個月的預期仍然低迷。最新的銷售數據支持了這一觀點,今年上半年德國機牀的銷售額同比下降26%。

圖3德國DMG車銑複合機牀

在汽車補貼政策上,德國政界的態度也是分歧嚴重,儘管有呼籲者希望同樣給燃油車一定的補貼政策,可默克爾政府對燃油車的購買補貼持反對意見。換句話說,德國政府不想對傳統汽車的落水,提供最需要的援助。

而在國際上,可憐巴巴的德國政府還要面對美國的威脅。圍繞俄羅斯通往德國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美國一直威脅要制裁。德國政府目前表示,願意投資10億歐元建設兩個港口,來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德國想用這種息事寧人的方法,換取美國取消制裁,挽救北溪2號。

如此重壓之下,德國製造業能否像上次金融危機時期一樣,力挽狂瀾。前景,不容樂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