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情況。(張珏瑛/攝)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今日,教育部召開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新聞發佈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發佈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了高校服務國家發展,在科技創新中取得的成果。雷朝滋表示,“十三五”期間,高校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凝心聚力,爲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高校作爲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創新基礎雄厚。“十三五”以來,高校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科教融合效益倍增,服務經濟社會能力實現新跨越。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湧現。2016—2019年,高校服務產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獲得的橫向科研經費總額超過2147億元。2019年,全國高校簽訂技術轉讓合同13918項,較2016年增長45.1%;合同總金額67.5億元,較2016年增長34.3%。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放管服”改革逐步深入,不斷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在機構運行管理、科研管理、完善科研經費管理機制、人事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政策導向,激發內生動力,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提升高校持續創新能力。深化科技評價改革,以提升高校專利質量和破除論文“SCI至上”爲突破口,扭轉高校評價導向;以作風學風、科研誠信等文件落實落地爲抓手,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切實推動作風學風轉變。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聯動效應逐漸彰顯,高校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

“十三五”期間,高校深層次國際合作廣泛開展,更多高校積極開展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進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優勢學科、技術領域開展高水平的科研合作。

《2019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參與過教師科研課題,12.8%的本科生參加過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學術大賽;65.0%的研究生參與過企業委託科研項目,20.9%的研究生獨立在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十三五”期間,高校科研支撐了2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十四五”是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雷朝滋表示,高校科技工作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深化改革,持續提升高校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爲服務新發展格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