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良恭儉讓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於?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簡單翻譯,子禽問於子貢:先生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聽到這個國家政治的許多事情。他是怎麼獲得這些消息的呢?子貢說:先生爲人溫和、善良、謙恭、簡樸、禮讓,這樣所有人都願意主動告訴他。

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爲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2、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簡單翻譯,父親在的時候,看其志向,父親不在的時候,看其行動,能夠三年不改父親治家之道,可以算得上是孝順。

這裏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其中的道,應該理解爲父親的優秀品行,治國治家之道。從孔子生活的時代來理解,就是繼承前輩的優秀傳統。孔子生活在一個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戰火連連,滅國五十二,兄弟兇殘比比皆是。孔子正是看到了孝道是處理社會矛盾的一個立足點,才鼓勵以孝爲家,以達到文化和禮儀的傳承。

3、禮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簡單翻譯:在禮中,和睦相處最爲重要 ,古代賢君以此爲貴,不管處理大小事務,都要遵守這個原則。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爲求和氣而和氣,是沒有辦法實現的,除非用禮節來剋制。

禮,在四書五經中有專門一本書來講解。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禮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社會和諧。這也是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目的,二千多年了,孔子的目的還未真正實現。孔子講的是以和爲貴,這裏的“和”並不是和稀泥,是要講究原則的,不是沒有原則的追求表面的和諧。

4、信義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簡單翻譯,信守的諾言要合乎義理,纔有實現的必要;恭敬要合乎禮節,才能遠離恥辱。有婚姻關係的人應該視爲家族的自己人。

這裏的信,孔子有了新的解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理解爲“言必信,行必果”。諾言只有遵守道義纔有實踐的必要。

以上,解讀了一些孔子《論語》中的東西,其實很多都需要細細品讀,而越深入瞭解,你就會發現,孔子的很多思想,放在今天,也並不過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