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洮《枯木詩辭召命作》賞析:“二月苔爲色,三冬雪作花”

文:枯木

《枯木詩辭召命作》

【唐】翁洮

枯木傍溪崖,由來歲月賒。

有根盤水石,無葉接煙霞。

二月苔爲色,三冬雪作花。

不因星使至,誰識是靈槎。

翁洮,字子平,號青山,睦州壽昌(浙江建德市)人,晚唐詩人,生卒年代待考,約生活於唐文宗至唐昭宗朝。於唐僖宗光啓三年(公元887年)登柳玭榜進士第,初選開封府,任滿受左丞所薦入朝,加升禮部主客司員外郎,繼封殿中侍御史,後歸隱鄉里。

翁洮工於詩,風格古樸,注重錘鍊,和當時詩人方幹、李頻有交往,《全唐詩》收錄其作十三首。翁洮隱居鄉間時,唐昭宗曾經下令徵召,然而翁洮對晚唐宦官當權、藩鎮割據、戰火紛飛的政治景象已經看破,於是決意隱居山川,便以這首《枯木詩》爲辭,唐僖宗看到後,嘉其意志,復遣使賜以曲江魚。

這首《枯木詩辭召命作》詩,詩人以崖溪枯木自喻,一方面指出自己非常享受自然之趣,並且決意歸隱山野的志向;一方面也表達自己曾經懷才不遇,如今感謝朝廷眷顧之情。下面我們就簡單賞析一下這首詩。

“枯木傍溪崖,由來歲月賒”“賒”在本詩中應讀作“shā”而不是“shē”,這樣更符合唐代詩詞音韻,原因我們另文專門討論,這裏就不贅述。“賒”的意思爲“久遠”,新華字典中並無此意,然而在唐詩中常見到該詞,如南北朝詩人張正見的《關山月》:“欲驗盈虛理,方知道路賒”,隋唐詩人王績《山中別李處士》:“爲向東溪道,人來路漸賒”,唐詩人戎昱的《桂州臘夜》:“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等都是此意。首聯描述枯木由來,大意爲:枯木生長在山崖溪畔,形成已經歲月久遠。

“有根盤水石,無葉接煙霞”,頷聯描寫枯木的優美姿態。枯木深深紮根在山石水畔,盤根錯節,形態矯健;雖然沒有樹葉相襯,可是在峽谷山崖中,煙霧繚繞,騰挪跌宕,更顯得氣勢雄渾。

“二月苔爲色,三冬雪作花”,頸聯描寫枯木自得其樂的意境。枯木雖然自己不能開花,然而大自然就給予了優美的裝扮,早春二月,枯木上青苔翠綠,春意盎然;三冬季節,大雪紛飛,飄落在枯木上,猶如雪梅綻放,蔚爲壯觀。

“不因星使至,誰識是靈槎”“星使”:古時認爲天節八星主使臣事,因稱帝王的使者爲星使,如唐詩人劉長卿《賈侍郎自會稽使回》詩有:“江上逢星使,南來自會稽”“靈槎”:指能乘往天河的船筏,也指船。典出晉代張華《博物志》卷十:“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來。”,這裏指良材。尾聯抒情,詩人以枯木本靈槎自喻,詩人雖然在山野自得其樂,然而爲人不知,不被看重,如果不是朝廷派人前來徵召,大概是沒有人知道自己身份的。

這首《枯木詩辭召命作》詩,寫景抒情,寄情於景,詩人以枯木自喻,表明自己退居鄉間,隱居山野,不但習以爲常,而且自得其樂,因而無意宦海,表達委婉推辭。同時,在最後詩人也微微表露出對當時社會政局的不滿,年輕時志向高大,卻懷才不遇,不得不辭官歸鄉,到了晚年才被徵召,滿腹才華無處施展,可是面對當時紛亂政局,無力迴天,即便是到了朝廷也只能是傀儡木偶,還不如在山野自在,因而委婉的拒絕了朝廷徵召。

該詩簡潔明瞭,風格古樸,寓意深刻,意味悠遠,尤其是描寫枯木的形態“二月苔爲色,三冬雪作花”,構思巧妙,想象綺麗,順手拈來,猶如飛來之筆,頗有點睛之處,值得一讀。

2020/12/2榆木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