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燕云台》,吐槽点之一是耶律喜隐那句“我的好姑娘”。

听上去应该是充满浓情蜜意令人耳红的话语,在喜隐嘴中说出来莫名其妙地重充斥着喜感。

耶律喜隐是耶律李胡的儿子。这一家生生世世的目标,就是通过谋反,坐上大辽王朝的皇帝宝座。但整个大辽一朝,耶律李胡一家都没有子嗣当上皇帝。

耶律阿保机三子,称为横账三房。虽说皇位在三房中轮流,实际上也就在耶律倍、耶律德光两支中辗转过。

耶律李胡只是当过名义上的皇帝,还是萧燕燕为了安抚宗室亲族,以儿子耶律隆绪的名义追封的。

只是,细捋一下这一家子的皇位追求路,会觉得这一家人的谋反路,就是一出无奈的悲喜剧。

这个悲喜剧的源头,则是父母溺爱有毒。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耶律李胡一系从来都认为皇位必须是他们家的。

他们对皇位有着不可辩驳无可争议的所有权。

这就是涉及到草原风俗和中原风俗的冲突。

我们都知道,契丹建国前是一个游牧民族。等到建国后,其体制渐渐向汉族靠拢。

这样的转变和融合,需要耗费的几代人持续的努力。

耶律李胡,刚好就是卡在这样的节点上。

耶律李胡是辽国开国帝后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太后的幼子。游牧民族的习俗是幼子继承家业。

等到辽国建立,耶律阿保机开始接受长子继承制,册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太后逼走长子,把老二耶律德光扶持上位。

述律太后本意是耶律德光之后,耶律李胡继承帝位。在母亲的承诺和纵容下,耶律李胡从来都认为皇位迟早都是自己的。

这种认知,成为耶律李胡一家的“执念”。

“执念”从来有毒。

其次是有家底可以去一争高下。

述律太后和耶律李胡都按照契丹习俗,设立自己的宫卫。这些宫卫完全独立,税赋和兵源稳定,前任主人死后,可以交给指定的继承人掌管,就连皇帝都不能干涉。

耶律德光死后,耶律李胡以为皇位轮到他了。奈何耶律阮趁机夺得皇位,述律太后做出让步,耶律李胡一脉从此与皇位绝缘。

作为心爱的幼子,述律太后把自己横行一世积累下来的宫卫家底全部传给了耶律李胡。

这成为耶律李胡一脉谋反的底气所在。

继任者对耶律李胡一脉忌惮重重,但从来不能一绝后患。

契丹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对造反者大部分时间的处置方式为诛杀首恶,不施行株连。

所以耶律李胡一脉三代人,谋反了六次。

第一次述律太后带着耶律李胡对抗辽世宗。

第二次辽世宗刚和述律太后达成横渡之约不久,就有人告发耶律李胡计划废黜辽世宗,耶律李胡被囚禁。

第三次是辽穆宗睡王时期,儿子耶律喜隐谋反。这一次耶律李胡身亡,耶律喜隐侥幸逃脱。

第四次是耶律喜隐自己谋反,被辽穆宗下令关押。辽景宗继位大赦,恢复耶律喜隐的爵位。

第五次是辽景宗萧燕燕时期,耶律喜隐又开始谋反,被囚禁。

第六次是耶律喜隐的儿子留礼寿谋反,想要拥戴父亲为帝。辽景宗此时忍无可忍,诛杀留礼寿,并赐死耶律喜隐。

耶律李胡一脉,自此绝嗣。

在上位者看来,耶律李胡一脉屡次谋反,就是来搞笑的。

别人谋反,谋定而后动是基本功。而他们一家的谋反,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而且耶律李胡一家,从来都不加以掩饰。

才华心智都不足以支撑所谓“谋反大业”,是李胡一家的悲剧源头。

可能别人看他家谋反,都是来看笑话的。

这场笑话源头,就是述律太后的溺爱。

在耶律阿保机三子中,长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都有才干,耶律李胡远远比不上两个哥哥。

阿保机如此评价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巧而次成,少不及矣。”

无才不是最可惜的,最害怕的是无德。

述律太后比她老公还狠辣。

阿保机曾经遭遇“诸弟之乱”,叛乱平定后阿保机想要释放一部分亲戚,但是述律太后强烈要求斩草除根。于是,一百多名亲戚全部杀死,包括阿保机唯一的妹妹。

阿保机死后,述律太后大开杀戒,处死宗室大臣无数,换来耶律德光登基。

狠辣归狠辣。述律太后杀人是有目的,实现目标后,她会及时收手。

耶律李胡无才无德,只学会了述律太后狠辣杀戮,平时稍微发怒就把人投入水火之中虐待之死。

契丹贵族会让这样的人上位?

李胡的缺点,述律太后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意教。还会觉得“此子像我”的愚蠢愉悦感。

父母因为子女之爱而自欺欺人,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

耶律李胡其实就是命好,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得到述律太后的溺爱。

这种溺爱导致耶律李胡和耶律喜隐性情轻浮,没有恒心,志得意满,志大才疏。

空有一副好出身而已。

最后,在母亲的溺爱下,耶律李胡一家“子孙继以逆诛”,最终断子绝孙。

这一出悲喜剧,真实原因可笑可悲更可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