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來走上樑,看見賢妹曬太陽。太陽照在山樑上,賢妹想穿花衣裳……”

日前,四川省文旅廳公佈了2020年四川省鄉村藝術節羣衆文藝作品比賽獲得名次作品的名單,我市共7件作品入選, 在音樂類作品中, 獨具南部地方特色的民歌 《吼拐》排名第二(本報曾報道)。上個月,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 (花兒) 歌會開幕,《吼拐》 獲得銀獎。 一首普普通通的民歌, 爲啥一下子如此火爆?

近日,筆者循着南部民歌《吼拐》的足跡,對其前世今生進行了一番探尋。

南部民間把打杵子稱“拐”

《吼拐》在南部民歌中極具山歌的代表性, 旋律上都具有高亢奔放、自由質樸、幽默風趣的特色。南部民歌《吼拐》廣泛流傳在該縣原大坪區和原升鍾區一帶。

什麼叫“吼拐”呢?川北丘陵地區,山高路險。勞動者在搬運肥料、糧食及柴草等重物時,肩頭是沉重的背篼、背枷,手中拿着一根特製的T形木杖———打杵子,也叫“拐”。每每需要歇息時, 順手將打杵子往背篼或是背枷下一塞, 將物體放在打杵子上面歇勁, 緩解疲勞。這時, 面對青山綠水勞動者隨口唱出幾段山歌小調,這就是吼拐。

曾讓南部民歌《吼拐》一鳴驚人的民間歌手叫米月德, 南部縣雙峯鄉人。1959年,在四川省羣衆業餘文藝調演中。 米月德演唱的一首《吼拐》,曲驚四座,奪取了“四川省羣衆業餘文藝調演”金獎。當時,讓西南地區甚至中央級別的音樂團體感到驚訝, 採風者絡繹不絕。《吼拐》 被專家們譽爲西南地區的“花兒”和“信天游”。

米月德在一首叫《斑鳩》的“吼拐”調中這樣唱道:“斑鳩飛起尾巴圓哪,剛剛飛在胡豆的田,看見胡豆喫不得哪,妹兒哩,好耍不團的圓吔。”

女承父業唱民歌

1990年2月, 米月德不幸離開了人世。

生前, 米月德養育了兩男兩女, 雖然兩個兒子與歌唱無緣, 但大女兒米樹瓊卻從小喜歡唱歌; 小女兒米小青因爲嗓音條件好考進了南部縣川劇團當演員,後因工作出色,調到了劍閣縣川劇團。

米樹瓊雖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她一有空閒,就會組織起身邊農村的一幫姐姐妹妹唱歌跳舞,自娛自樂。米樹瓊的丈夫馮宗雄是個赤腳醫生,從不反對她唱歌, 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着她。

米樹瓊的兒子馮仁從小喜歡唱歌, 小夥子在深圳打工期間曾經到歌舞廳當過多年的駐場歌手。這些年,母子二人經常搭檔,在一起唱歌演出。

2019年11月, 米樹瓊母子被南部縣文化館選送到宜賓市參加首屆“神韻號子·唱響南溪”號子音樂節。母子二人演唱的民歌《見縫插針》獲得了三等獎,又一次爲南充人民爭得了榮譽。同年,雙峯民歌被列入了南部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米樹瓊、馮仁母子均爲傳承人。

音樂教師傳承《吼拐》

向興斌是南部三中的音樂教師,他不僅愛好唱歌,而且非常喜歡南部民歌。他對《吼拐》作過專門的研究:《吼拐》 分爲雙峯吼拐和店埡吼拐兩種,均採用“引子+主題+尾聲”的結構, 兩地的語言習慣和生活習慣差異導致歌詞、 襯詞和旋律進行都有所不同。《吼拐》 屬於山歌種類, 曲調多采用五聲徵調式,意境明亮、開朗、旋律高亢、嘹亮,再加上音域寬廣,節奏自由,把川北人開朗樂觀、勤勞善良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爲此, 向興斌根據店埡民歌《吼拐》重新填詞寫了一首《吼拐新唱》。由於《吼拐新唱》的歌詞關注到了農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引起了廣泛好評。他的創作故事被四川電視臺的《關注》欄目和《四川日報》報道。

王雪明 文/圖

相關鏈接:讓《吼拐》再現舞臺

“清早起來走上樑,看見賢妹曬太陽, 太陽照在山樑上,賢妹想穿花衣裳……”沒有任何伴奏,沒有任何樂器,一陣嘹亮的清唱從舞臺中央傳出,像一股清泉,流進觀衆心裏。這是南部民歌《吼拐》再現舞臺的場景。

2020年3月,四川旭藝文化演出公司接到了上級文化部門下達的演出南部民歌《吼拐》的任務。首先,該公司總經理張修旭專門召開了相關的創作會議,對南部民歌《吼拐》的重新打造進行了認真安排。接着,組織起了一支以南部籍歌唱家何剛爲首的精銳的創作團隊,深入基層,到農村去實地採風,爲南部民歌《吼拐》的再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品成形以後,又挑選出了以向興斌、杜正雄、何桂元、 李鵬程等14人組成的演唱隊伍, 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排練工作。

自始至終,南部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縣文化館的相關領導親臨現場進行指導,對南部民歌《吼拐》予以全力支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4個多月的緊張排練,南部民歌《吼拐》風采再現,一登上舞臺就吸引了廣大觀衆的眼球,爲南部贏得了一個個榮譽。

如今,南部民歌《吼拐》又回到了民間,《吼拐》吼出了南部人民的精氣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