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鄉韻》,你會發現畫中的黑色部分全部由芝麻拼成,人和物都是用五穀一粒粒拼貼出來的,畫面逼真立體,惟妙惟肖。

利用糧食的自然形狀和顏色,經過防腐處理,加之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藝,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在紙板上拼粘各種圖案。在業內,糧食畫作品有“將糧食變成金沙”的美稱。

在鄖西縣上津鎮,民間藝人汪禮根擁有一雙“點糧成金”的巧手,他創作的糧食畫屢屢獲得全國性比賽大獎,14幅作品被收入郵政“國家名片”。

製作一幅糧食畫 需要10多道工序

今年42歲的汪禮根,出生於鄖西縣上津鎮吳家溝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4歲時突發高燒,導致一隻耳朵失去聽力。雖然聽力不好,但他頭腦靈活,心靈手巧。

2012年春,汪禮根在玩遊戲時受到啓發:“我可以把糧食粘到畫布上,做糧食畫。”他買來膠水,找來五穀雜糧,開始摸索用糧食作畫。

“創作糧食畫的過程充滿艱辛,要會選主題、會構圖,有各類糧食種子,還要經過繁雜的製作工序。”汪禮根說,一幅作品主題確定好了,需要製版、構圖,然後進行糧食選種、浸藥、蒸燻、晾曬、粘貼、增亮、定色、封面、裝框等10多個工序。

選種是糧食畫創作中的一大難題。汪禮根介紹,創作之初,他發現很多需要搭配顏色的糧食材料不足,得想方設法去購買。2014年,他需要一種七彩米,上網搜索發現雲南盛產七彩米,可一時找不到去雲南的朋友。收集不到糧食材料,他只得把糧食畫放在一邊,和叔叔去外地建築工地打工。打工過程中,他利用休息時間去山裏採集糧食材料。他的舉動打動了建築工地的老闆,老闆和家人發動他們在全國各地的朋友,幫汪禮根買到七彩米等糧食材料,最終那幅糧食畫得以順利完成。

2012年至今,汪禮根先後去過天津、陝西、山西、上海等地,收集了幾十種糧食,又摸索出防腐防蟲等處理方法,使糧食畫能夠不生蟲、不發黴,長期保存。

用糧食作畫不僅特別,而且畫作很精美,汪禮根很快成了家鄉名人。他受邀帶着十幾幅糧食畫參加鄖西縣第三屆七夕文化旅遊節特色商品展,其中一幅惟妙惟肖的糧食畫《牛郎織女》,吸引了衆多遊客的關注。

汪禮根(左)耗時22天爲梅潔製作了五穀畫肖像。

14幅糧食畫被收入郵政“國家名片”

在鄖西上津古城四街小巷內,一家“墨柳畫苑”內懸掛着一幅“禮根五穀藝術館”作品,這7個字是用10000多顆黍子製作的。屋內掛着琳琅滿目的藝術品和獎牌,畫面人物、花卉逼真立體,惟妙惟肖。

在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新中國70年工藝美展”的作品《禪音》前,望着窗欞裏彈箏的古代女子,彷彿能聽見那纖纖手指彈撥出的悠揚琴聲。作品《民族風情》畫面上,傣族女子的嫵媚和飛舞的裙裾,無不體現出製作者的匠心。汪禮根介紹,作品《民族風情》用了10多種糧食,數量在6000多顆,製作耗時一個多月。這件作品在2019上海第27屆金玉蘭藝術大賽中榮獲金獎,這是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文化藝術教育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大賽。

“你做的尺寸最大的五穀畫有多大?”記者問。

“長2米,寬90釐米。一位企業老闆訂製的《鴻運當頭》,我先用半年時間做了第一幅作品,但是自己嫌不好,又重新做了一幅,又用了半年時間。”汪禮根介紹,糧食畫看起來簡單,製作非常耗時間。8年來,他只創作了200多幅糧食畫。

2018年11月29日,由國家集郵宣傳中心主辦的大型“傳承經典 共創輝煌”新時代藝術名家郵品首發式在北京舉行,汪禮根製作的14幅糧食畫被收入“國家名片”,並被“一帶一路中國夢”珍藏版郵冊收錄。據悉,這也是全國唯一以五穀雜糧爲素材創作的作品被正式收錄。

“郵冊編輯委員會主動聯繫我,我就把手上的部分作品拍照發過去。沒想到對方非常驚訝,最後把我的14幅作品照片全部採用了。”汪禮根說,藉助這套限量版發行的郵冊,他的糧食畫不僅在國內得以推廣,也傳播到了國外。

梅潔稱他是“把鄉愁掛在牆上的人”

與著名作家梅潔相識,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鄉愁使他們有了很高的契合點,而汪禮根能夠得到梅潔的高度讚揚,也是他的精神和品質使然。梅潔在2019年發表於《十堰日報》的《把鄉愁掛在牆上的人》一文中,講述了與汪禮根的相識。

在文章中,梅潔這樣描述:“我強烈地希望知道汪禮根何以走向糧食畫藝術而不是其它?我固執地認爲一個人的藝術成功一定是有契機的。聊天結束時,這個問題似乎有了答案,那應該是汪禮根來到這個世上,一種天賦對藝術的摯愛……小時候上手工課,做個小木車就能跑兩米遠的汪禮根,雖然沒有藝術師承,但那顆天賦的藝術種子是埋在心底的。埋藏的種子是不安的,是會時時躁動的,是要在心底掙扎的。因爲種子總是要尋找機遇發芽的。”

在看到汪禮根耗時22天爲她做的五穀畫肖像,梅潔難掩心中的感動:“看到相框裏有些神似自己的糧食畫,我驚喜不已!”汪禮根介紹,這幅畫用了7種穀米:黑芝麻、白芝麻、綠小米、白小米、莜麥菜籽、紅黍子 、黃黍子,數量多達20000餘粒。這幅糧食肖像畫經過技術處理,能保存百年不被蟲咬、不褪色、不變質。

在創作糧食畫的過程中,汪禮根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這成爲他的創作動力,激勵他不斷進步,將糧食畫發揚光大。他先後獲得鄖西第三屆“天河英才”獎、“十堰市殘疾人自強創業先進個人”、第三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湖北省級選拔賽專項賽“優勝獎”等榮譽和表彰。

“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擴大畫館面積,多展示一些作品,同時招收一些學員,擴大創作團隊,讓糧食畫成爲上津古鎮的旅遊名品!”汪禮根表示,讓更多的人瞭解糧食畫,認識糧食的珍貴,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之路,這是他今後的奮鬥目標。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文、圖/記者 趙清 通訊員 王霞 編輯:木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