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意大利確實弱。

從1894年開始,意大利試圖入侵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竟然遭致慘敗,將近2萬人的侵略軍幾乎全軍覆沒,導致國內內閣慘淡下臺,最終還與埃塞俄比亞簽訂了極爲喪權辱國的《亞的斯亞貝巴和約》。根據條約,意大利要放棄侵佔埃塞俄比亞的土地,承認其獨立的主權地位,還要向埃方賠償1000萬里拉。

面對埃塞俄比亞這樣一個尚未開化的非洲前現代國家,意大利一手好牌都打得稀爛,更何況是面對積三十年洋務運動之功,以大踏步的姿態走向近代化的大清帝國呢?

再者,意大利的軍事水平尤其是海軍實力也是很一般。

1898年,眼見着各國都在大清搞到了租借地,意大利這個西方僞強國也動了心,向總理衙門提出租借浙江的三門灣,還想在三門灣修築一條通往江西鄱陽湖的鐵路。與此同時,武力威脅也不能少,於是意大利派遣了三艘軍艦在三門灣附近遊弋。

可是,意大利派來的三艘軍艦也太寒酸了一點。這三艘軍艦當中的旗艦爲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它是意大利常駐東亞的軍艦,裝備有6門6寸炮,10門4.7寸炮,航速爲17節。而此時清朝雖剛剛經歷了甲午新敗,但北洋水師也已經開始了重建,新添了多艘巡洋艦,如海天、海容、海籌號等,其中的主力艦海天號航速爲24節,裝備有2門8寸炮,10門4.7寸炮,火力不在馬可波羅號之下,航速還有很大優勢。

所以,清廷經過判斷,論紙面實力,清朝海軍可以與意大利軍艦一戰。更重要的是,清朝是本土作戰,意大利爲異地作戰,在軍艦的補給上有很大優勢。於是,總理衙門拒絕了意大利租借三門灣的要求,並把照會原封不動退了回去。

當然,這倒不是說意大利總體的海軍實力不如清朝,而是它的實力決定了它不可能放棄其他地區的戰略佈防,並集中兵力,派出一支更強大的海軍去耀武揚威。

在這個問題上,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海軍實力顯然都要強於意大利。

最後,列強也不支持意大利。

除了派軍艦耀武揚威,意大利還聯絡了英德法俄奧五大列強,希望能夠藉助列強的外交攻勢,不戰而屈人之兵。

結果,五大列強都決定不支持意大利,而且各有各的理由。奧匈帝國與意大利在歐洲有衝突,所以不支持意大利;德國與奧匈帝國是同盟,所以不支持意大利;法國與意大利在北非有矛盾,所以不支持意大利;沙俄與法國是同盟,所以不支持意大利。只有英國支持意大利,但僅限於外交支持,如果意大利執意開戰,英國就保持中立了。

於是,意大利的照會被退回,軍事上不敢開戰,外交攻勢也沒有成功,進退維谷,很尷尬地終止了租借三門灣的鬧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