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規模,肯定是太平天國起義更浩大,歷時十三載,縱橫南中國,一度割據東南,與清廷分庭抗禮。而武昌起義充其量不過是一省暴動,還差點被袁世凱撲滅。

但爲什麼最終真正終結清政府統治的是武昌起義,而不是太平天國起義呢?

總而言之一句話,形勢不同了。

第一,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不同了。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時候,清朝雖然八旗作戰能力差,但尚可放權於地方督撫,藉助他們的力量,調動士紳階層的財力以及影響力,去逐漸挽回局面。也就是說,清朝在太平天國起義前,是中央集權的,而爲了平定起義,不惜放權給地方,雖然起義最終被平定,但地方已經埋下了離心主義的種子。

這顆種子雖然當時未能發芽,但卻在未來的五十年中,隨着清廷的逐漸孱弱而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清朝也並非沒有爲此做出過努力,事實上清廷曾多次試圖削弱地方勢力,但1900年東南互保的形成讓清廷意識到,地方勢力太過於強大,以至於足以對抗中央。儘管慈禧利用自己高超的權術勉力維持,以便壓制袁世凱、張之洞等重要地方勢力,但在慈禧死後,清廷羣龍無首,對地方徹底失控。

1864年埋下的種子,1911年終於發芽了。

第二,人心向背不同了。

太平天國起義時,國人基本認定太平軍是謀反,基本上是不得好死的存在。加之太平天國靠西方基督教思想起家,對儒家思想大肆抹黑和破壞,這導致讀書人和士大夫羣體堅定地站在了清政府一邊。而清政府雖然也好不到哪裏去,兩次鴉片戰爭清廷完敗,喪權辱國,割地求和不說,咸豐帝還丟下了宗廟社稷,跑到熱河去避難,但此時無論是官紳士大夫還是普通百姓,基本上都還承認清廷是唯一合法政府,並不認爲它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政權。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國自身的政權建設搞得更是不像話。太平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引來百姓的不滿。定鼎南京後,統治階層更是奢靡享樂,毫無進取之心。

總的來說,太平天國政權在其存在的十餘年中,破壞意義大於建設意義,並沒有贏得人心。而清政府佔據綱常名教的制高點,餘威猶在,仍得人心,所以延續了下來。

但武昌起義時期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清廷在經歷了1900年庚子之亂後,雖然仍統治着中國,但威信已大不如前,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官員士大夫的支持,而且也不再得人心。1900年後,清政府爲自救,推行新政和預備立憲。新政本意是好的,但廢除科舉得罪了廣大基層讀書人,改革官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官員的利益,分佈在各省的新軍又加強了地方軍事化,而且新軍還成爲醞釀革命黨的溫牀。預備立憲終因滿洲貴族的戀權,搞出皇族內閣的鬧劇,徹底得罪了清廷的統治中堅力量——立憲派官員。立憲派對清廷失望,清廷威信掃地,再也無人支持。

所以,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僅僅一省起義就引發了南方十餘省的跟風獨立,可見清廷此時早已不得人心。

第三,列強的態度不同了。

太平天國起義時,西方列強曾考慮過支持太平天國,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則作罷。爲了維護其在華利益,當清政府提出借師助剿的時候,西方列強立刻資助其槍炮,還組建洋槍隊直接干涉太平軍。他們認爲此時的清政府仍舊具有統治中國的能力,是能夠維護他們在華利益的合作伙伴。

但在武昌起義時,經歷了庚子之變和預備立憲醜聞的清政府已經失去了中國各階層成員的支持。西方列強爲了保住其在華利益,不可避免要選擇新的在華利益代理人,所以他們對由於武昌起義所引發的各省獨立也開始作壁上觀,不加理會了。隨後,列強認爲袁世凱更適合做他們在華的利益代言人,於是便放棄了清政府。

沒有了西方列強的庇護,清政府自然也就隨之滅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