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易簡財經

作者:95 

蛋殼崩盤之際,主要合作方微衆銀行,也因“租金貸”深陷輿論漩渦。

緩兵之計

12月2日晚,微衆銀行再次公開回應社會質疑,稱受蛋殼公寓事件影響的“租金貸”客戶,剩餘貸款本金將給予免息延期,在2023年12月31日之前,微衆銀行不扣款、不計息,不影響信用記錄。

這是什麼意思呢,網友總結:

雖然租客你退租了,合同也解除了,但是我不能和你終止貸款合同,因爲我找蛋殼又要不回來錢,只能讓你繼續還。

直白點可能不太好,那這樣吧,保護你徵信三年,之後記得還我噢。

據微衆銀行披露,蛋殼公寓在微衆銀行貸款的用戶爲16.18萬名,目前已登記的住戶約40077人。

此外,針對外界認爲微衆應免除全部客戶貸款的說法,微衆回應稱,作爲商業銀行無權赦免貸款,但會保護客戶合法權益。

租金貸形成可加槓桿的資金池

從最新輿論來看,微衆銀行在蛋殼公寓事件中徹底惹了衆怒。

2019年年報顯示,蛋殼有67.9%的租客都使用了租金貸,該比例最高時超9成,遠超國家住房租金貸款金額佔比不得超過30%的要求。

說白了,蛋殼利用租金貸存在房租和融資期限錯配的問題,來形成自己加槓桿的資金池。

微衆銀行通過優惠等各種方式,誘導租客使用租金貸,銀行向長租公寓一次性支付一年的租金,租客按月還貸款,房東按月或季度收租。這就導致有相當一部分銀行貸款存留在長租公寓平臺,然後被其利用,形成槓桿。

據統計,長租公寓每出租一間房子,則會有年租金75%-90%的資金沉澱在公司賬戶上,理論上的槓桿倍數爲4-5倍。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長租公寓的租金貸模式,本質就是一種滾雪球的“龐氏騙局”,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就會爆雷。

本質上,“二房東”就是一門小日子滋潤,一做大就完蛋的生意,規模、利潤、現金流,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正是因爲租金貸的風險很高,很多國有大行和商業性銀行早早停止租金貸業務。自2018年,四大行,平安、招商等股份制銀行等大行已陸續對租金貸按下暫停鍵。

風險這麼大,微衆銀行明知山有虎,爲何偏向虎山行?

16.2%的高貸款利率

一方面,微衆銀行背靠騰訊,底氣十足。微衆銀行基於微信生態圈,在業務結構上,微衆銀行主要產品包括微粒貸、微車貸。微信有11億用戶,巨大的流量池促使微衆盈利與規模飆漲。

截至2019年,微粒貸已向全國近600座城市、超2800萬客戶發放超4.6億筆貸款,累計放款額超過3.7萬億元。

另一方面,微衆的貸款利率是極高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微衆的一部分壞賬損失。2019年,微衆的不良貸款率達到了1.24%,相比2018年激增143.14%。

就拿上面提到的微粒貸來說,微粒貸年利率在10.8%到18%之間,遠高於央行4%-5%的基準利率。

另外,易簡財經獲得一份今年9月的微衆銀行貸款合同寫明,借款人在微衆銀行借款40萬元,貸款利率高達每期16.2%。

看着這觸目驚心的數字,不得不感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就是舉起高利貸的鐮刀收割社會……

還有一個點值得注意,在2017年,微衆銀行的淨息差達到7.02%,而同期商業銀行的淨息差普遍在1.5%-2.5%之間。

淨息差率代表銀行的賺錢能力,這就意味着,簡單假設微衆吸收一筆存款,給出3%的利率,那麼它將這筆存款貸出去,貸款利率就超過10%了……

雖然微衆銀行的淨息差2018年大幅下降至3.81%,但這其實是近幾年的大趨勢,銀行業息差普遍收窄,銀行依靠利息淨收入獲取利潤越來越難,微衆銀行的發展也會一定程度受到影響。

落得一地雞毛

早在2017年,馬化騰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及騰訊金融是否可能被分拆時表示,“金融其實最核心的問題是穩定和穩健,就是拼誰的命長,而不是誰在短期內跑得多快。”

但在蛋殼公寓租金貸這件事情上,微衆銀行爲了利息收益,在明知蛋殼公寓運營風險極高的情況下,仍然大肆釋放租房貸業務。

結果蛋殼資金鍊斷裂沒錢了,租客還欠着微衆的租金貸,房東無法從蛋殼那收到房租,大量租客和房東之間產生的矛盾,引發了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可想而知,如果微衆沒把蛋殼租金貸的問題處理好,將會對微衆將來在金融領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這樣的話,何來馬化騰所說的“穩定”。

新華社最近也發聲了,長租公寓本是乘 “租購併舉 的”政策東風,填補市場空白的創新商業模式,如今卻成爲某些人“鑽空子”的馬甲外衣,相關部門絕不能讓“割韭菜者”一跑了之。

之前我們講貧富差距,說2%的人佔有整個社會98%的財富,然後剩下98%的人,只佔有社會2%財富。然而從蛋殼的一系列事件,我們可以看到,貧富差距比想象的還要可怕。社會的真相是,2%的人佔着整個社會120%的財富,剩下98%的人佔有2%的財富,還背上了20%的債,加起來正好是100%。

以前的貧富差距,可能說赤貧者一無所有,無立錐之地,但現在貧富差距,是赤貧者,甚至有可能負債累累。

不僅僅是微衆,最近幾年來,很多互聯網金融創新,都是模式上的創新,是一種“僞”創新,而且這種模式裏面蘊含着巨大的風險,成功了就跟螞蟻一樣,涉嫌壟斷,最新消息要分拆;搞不成就是樂視、P2P或是蛋殼,平臺和貸款銀行抽身,給租客留下一地雞毛。這種創新,對社會的正面效應又在何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