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香港樂壇有很多著名的歌手,譚詠麟、張學友就是其中之二。

不過,譚詠麟卻說我的偶像只有一個,那就是許冠傑;張學友也曾經說過:在sam的面前,沒有人敢稱天王。

的確,自從1971年許冠傑憑藉一首單曲,打開了粵語歌的大門,就註定了他這一生的不凡。

70年代之前,香港樂壇流行的基本都是英文單曲,或者是臺灣版的音樂,沒有自己的本土音樂。彼時,很多人認爲“粵語音樂”就好像“鄉下人”,很土、根本就登不了大雅之堂。

1971年,許冠傑和哥哥許冠文在TVB當主持人,主持《雙星報喜》節目。某次,許冠文外出旅遊,他旅遊回來之後,看到香港的故土,不免發出心中的感慨:俯首低問,何時何方何模樣;迴音輕傳,此時此處此模樣。

這是一個迴歸香港的遊子,在遊歷世界後迴歸故地的心態!隨後,許冠文便將這種感受譜寫成了一首歌,名字爲《鐵塔凌雲》。

在《雙星報喜》的節目上,許冠文將寫好的《鐵塔凌雲》交由弟弟許冠傑來演唱:鐵塔凌雲望不見歡欣人面、富士聳峙聽不見遊人歡笑......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香港第一首粵語單曲,意圖喚起香港人對本地文化的重視,後來與《獅子山下》一起,被譽爲香港地域文化標誌性的時代歌曲。

《鐵塔凌雲》之後,很多人不再感覺粵語音樂,甚至還有一種獨特的味道、鄉情,由此粵語歌的大門真正打開。

張學友在採訪中曾說過:許冠傑的歌或許不是最好聽的,但是他纔是香港樂壇的“神”,因爲他將粵語音樂推了出去。

70年代,許冠傑也是影壇的巨咖,出演了很多喜劇電影。而在每一部電影中,他都會穿插一些自己創作的粵語歌曲,有時候還會加入一些粵語方言和俚語。

比如:《鬼馬雙星》、《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癡》、《賣身契》、《打雀英雄傳》等,而這些歌曲也讓香港民衆也意識到了:原來粵語歌也那麼好聽,由此掀起了一波粵語流行曲潮流。

在粵語歌不被大衆認可的時代,許冠傑以一己之力,將粵語歌推廣了出去。等到了80年代,粵語歌潮流正式興起,也逐漸開始走向成熟。

一大批的粵語歌明星崛起,比如:羅文、甄妮、林子祥、張國榮等,英文歌曲、臺灣版音樂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隨着粵語歌的成熟,許冠傑也退出了香港的樂壇,1992年,在香港紅館舉行“告別樂壇演唱會”。

同年,無線電臺爲了表揚許冠傑對樂壇的貢獻,特意在麗晶酒店製作“光榮引退匯羣星”的節目。當時,無線電臺對外說:“只是一場小型私人聚會。”

可是,現場卻是羣星璀璨,每一個都是香港樂壇最頂尖的人物,場面極其壯觀,在當年引起全城轟動,或許只有許冠傑纔有那麼大的面子。

現場,許冠傑和張國榮一同合唱了《沉默是金》這首歌:冥冥中都早註定你富或貧、是錯永不對 真永是真、任你怎說安守我本份、始終相信 沉默是金.....

.兩個人的不同聲線重疊在一起,聽起來感覺更有意境!

筆者聽過許冠傑的很多歌,相比於其它歌手,感覺在80年代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或許就是這首歌了,其它的都不怎麼樣(聽不懂)。不過,這並不影響他被稱爲“神”。

也正如張學友所說的那樣:他的歌雖然不怎麼好聽,但依然是粵語樂壇的神,因爲他開創了粵語歌壇。

對於許冠傑,你有什麼看法呢?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