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这是章太炎在与杜月笙交好时引用的一句话,杜月笙也因此把自己名字中的生改为笙。1888年出生的杜月笙在中国近代史上注定是抹不掉的人物,每一个时期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近年来甚至网上有一些论调认为“做人要学杜月笙”,杜月笙在网上俨然成了成功学的导师。不可否认的是杜月笙在做人方面有一番学问,但是这仅仅是他人生经历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时候杜月笙是以一个恶人的形象展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

杜月笙的家庭极其贫困,他的儿童经历也相当坎坷,父母早早双亡,跟着舅父生活的杜月笙没能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到大他终日与无赖为伍,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据说因为一次较大的赌博失败,杜月笙被舅父痛下决心送走,由此来到了上海当人家的学徒,祈求谋得一份生计。

不愿安分的杜月笙很快就跟上海的青帮搭上关系,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因缘际会之下,他到了黄金荣手下做事,这也是杜月笙人生最重要的转机。在黄金荣的门下杜月笙兢兢业业,基本干的都是最底层没人要做的活,也因此备受黄金荣的妻子林桂生的赏识,在一次手气绝佳的赌博中,林桂生大手一挥给了杜月笙2000元大洋,想看看杜月笙如何处理这些钱,以此来判定他的培养价值。深谙领导心思的杜月笙拿着2000大洋,既没有购置房产,也没有迎娶小妾,而是把这些钱分给一开始跟他同甘共苦的小弟。这样的举动被林桂生告知了黄金荣,黄金荣暗自感叹杜月笙恐怕是以后上海滩的龙头老大。

其实说到底杜月笙在为人处事方面就是圆滑,懂得察言观色,明白江湖大义,也懂得家国情怀,所以杜月笙在一步步往上走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积蓄自己的势力。人情练达是杜月笙的交友法宝,他羡慕和尊敬读书人,乐意与读书人为伍。比如章太炎,杜月笙不管何时何地看到章太炎都对他毕恭毕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诚心举动获得了章太炎的认可,也有了后来的改名事迹,从此杜月笙也在上海文化圈子里混开。

如同一开始说的一样,做人圆滑左右逢源只是杜月笙人生经历的一角,非要说“做人要学杜月笙”自然也是有理可依,然而杜月笙做人方面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毒辣。人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杜月笙虽然喜欢附庸风雅,但是他却不算得上君子,能够在上海滩呼风唤雨,杜月笙跟鸦片是离不开的。据说英国学者的乔纳森在自己著作的书中就讲述了杜月笙如何经营生意,以此来大发国难财的。为了能够在鸦片贸易之中获得利润,杜月笙甚至可以让商人和官员同桌吃饭,观察双方的态度,一旦有不符合他的意见的,下场并不会太好,著名的蘑菇宴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说到底杜月笙的做人是有条件限定的,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完人,更符合他的形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关于杜月笙的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个最有意思的现象是为什么大家要去学习一个争议十足的人物,从鸡蛋里挑骨头,而不去学习一个正面的人物,这或许是在如今节奏紧张的社会里人们内心的需求有关,另辟蹊径成了很多底层人士希冀的方向,虽然微乎其微,但看起来却并非不可能,因此所谓的杜月笙做人哲学在网上流传开来。

《杜月笙全传》这本书讲述了杜月笙的传奇一生。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善于揣摩人的语言和心思;社交场上,他善于笼络各种人物。虽然出身不好,但生意却涉及了多个领域,在黑白两道都游刃有余。能在那样动荡的年代站稳脚跟,说明这人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勇敢和智谋。这本书记录了杜月笙不平凡的一生,看他是如何从穷小子一步一步爬到让人不敢小觑的大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