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裏,我國教育走上了一條“極端”,應試教育的痕跡太重,儘管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多年,但家長、學校、社會都看重成績,不管過程只問結果,唯有成績才能讓孩子更自信,才能讓家長更有面子。

認識一個衡中家長,此人是衡中教育模式的堅定支持者,他本人比較“偏執狂”,對孩子的要求苛刻,他認爲孩子在學習上就應該刻苦,只有努力+勤奮,才能讓成績更出色。果然,孩子沒有讓他失望,考上了人大,畢業後又去往英國留學。

幾年沒有聯繫,近日他卻寫了一篇文章,並要我一定要看,題目是“衡中學霸優勢殆盡,我們只能承認,孩子今後未必有太多出息,盡力就行。”

讀了後才知道,原來他的孩子畢業回國後,找工作上並不容易,儘管適合他的工作很多,可能找一個他心儀的工作就很難了。

儘管孩子從小到大一直頂着光環,最後依舊平庸,和萬千北漂族一樣,在京都追求自己的夢想。

教育的最後,其實就是在一番努力後選擇認命。有些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父母的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小時候,很多父母認爲孩子一定能考上清華北大,等上了小學後,這個目標就在下降,認爲孩子考上好的初中就足夠了。到了初中後,很多家長期望孩子別上職校就行。高中後,很少有父母再期待孩子考上清北了,能考上211可能就欣喜若狂了。

即便是考上985、考上清北復交,也不一定人生就一直“開掛”,多數人還是會在未來某一刻變得很普通。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在一個領域中成爲最出色的人之一,其他人都是敗者。

有人問,既然到頭來還是“輸”,爲什麼還要再努力?努力還有意義嗎?白巖松有個觀點很好,他在回答體育怎麼影響一代人時說:“體育教會孩子怎麼去贏,但也讓孩子如何有尊嚴地輸。”

的確,很多人只能接受贏,不敢面對失敗,不敢去輸,這種心態是不對的。大家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俱好,但只要努力過,即便輸了也問心無愧。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奮鬥了,我們超越了過去的自己,也讓自我迎來了昇華。

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其他人的平庸並不丟人,真正丟人的是害怕嘗試、不敢去努力的人。儘管我們終究平庸,但我們還是儘可能的做好自己,用積極的人生觀過好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