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先鋒禹國剛:見證中國資本市場建立 感恩改革開放時代

人物名片:

親歷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獲評“改革先鋒”

禹國剛,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原副總經理,推動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個同步實現“四化”,並在深圳股市遭遇成立以來的首次特大股災期間,以其爲代表的管理層組織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禹國剛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發展的歷程。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禹國剛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2020年10月14日,禹國剛當選爲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的40人之一。

建圳感言:

“深圳早期是“先行先試”,現在叫“先行示範”,早期叫“殺出一條血路”,現在叫“探索一條新路”,深圳再次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所以要繼續發揚當年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埋頭苦幹的精神,在雙區建設中取得新的成就。”——禹國剛

在禹國剛家的客廳牆面,掛着四張精心裝裱過的相框,裏面訴說着深交所和年輕中國股市成長的故事。禹國剛給每個相框精心編排了主題,分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深、滬證交所集中交易肇始日”“中國資本市場的作用”等。禹國剛不僅是深圳證券交易所建立成長髮展階段的見證者,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探索者。

年近不惑揣600元闖深圳

成爲首批赴日學習證券留學生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自此,這座位於南海之濱的城市,奮力改革攻堅,不斷對外開放,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拓荒者。出生在陝西安康的禹國剛,畢業於陝西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一個偶然的機會,禹國剛的一位廣東親戚寫信勸他到深圳。當時,禹國剛已過而立之年,但信裏一句話打動了他:“你別看現在的深圳很荒涼,但它未來可能是‘中國的舊金山’。”

1981年春天,年近不惑的禹國剛變賣了家裏一臺三洋收音機和一臺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帶着所得的600多元錢和一家四口,從“黃土高坡”來到深圳改革開放熱土。“剛到深圳時,從羅湖火車站到現在的福田中心區,盡是荒地和臭水溝,一條連名字都沒有的小路,後來這條路經過不斷地開闊修繕,才成爲今天的深南大道。”從那一年開始,禹國剛在深圳迎來了人生中一次次的重要機遇。

禹國剛說,彼時正值改革開放,全國青聯決定選派兩名懂日語和金融證券基本知識的青年,到日本學習證券和證券交易。1983年,他被深圳團市委推薦前往廣州參加選拔考試,禹國剛憑藉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成爲新中國第一批選派到日本學習證券和證券交易的留學生。留學期間,他學習積累了大量證券和證券交易的理論和實務。

籌建發展深交所

退休後支持中國股市文化傳播

學成歸國的禹國剛,回到了深圳。幾年後,深圳提出創建資本市場,並於1988年11月成立了市政府資本市場領導小組,禹國剛出任專家小組組長。他帶領專家小組翻譯200多萬字外文資料,並結合深圳實際情況,借鑑寫成對應的漢語資料33萬餘字。經過各方專家10多次論證定稿,一本《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建資料彙編》出爐,因封面是藍色,也被稱爲“藍皮書”,這是新中國第一本證交所“藍皮書”,也成爲打造深交所的“藍圖”。

“開業鐘聲一響,那一刻,我紅了眼眶。”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集中交易,成爲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家開始集中交易的證券交易所,禹國剛回憶稱這注定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里程碑之一。“深圳證券交易所率先開始集中交易,就是深圳進行的大膽的探索。現在想起來,當時整個開業過程很不容易,這是一件‘喫螃蟹’的事情,有很大的風險,工作是在內心的煎熬中推進。當時必須摸着石頭過河往前走,沒有任何退路可言。後來交易非常順利,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來了,有種‘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感覺,這也許就是改革者的感受。”禹國剛回憶說。

面對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新趨勢,禹國剛等人大力推進創新。1992年至1993年間,禹國剛擔任深交所法定代表人。在他的主持下,深交所實現了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如此一來,不僅降低了發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更解決了存在許久的黑市買賣、效率低下、人爲操縱等問題,爲深交所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時至今日,禹國剛已年過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記憶力尤其出色。在談及深交所的創建歷程時,他仍飽含着與當初一樣的激情。他說,深交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無深圳資本市場,就無深圳的今天。”令他感到自豪的是,自己遇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能夠在時代給予的機遇中,爲深交所的創建和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0年,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表彰禹國剛爲“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年過古稀的禹國剛,近乎見證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變遷,並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發展的歷程。在他眼裏,深圳精神最獨特的魅力便是“敢闖敢試”,進入“不惑之年”的深圳,仍有嶄新的使命。“深圳早期是‘先行先試’,現在叫‘先行示範’,早期叫‘殺出一條血路’,現在叫‘探索一條新路’,深圳再次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禹國剛說,他見證了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崛起奇蹟,也期盼着深圳在時代的大潮中奔騰不息。

對話禹國剛:“見證30年資本市場,感恩改革開放的時代。”

記者:您爲什麼會選擇來深圳?

禹國剛:當時在深圳的親戚寫信給我,稱深圳未來大有發展,然後我一看深圳沒有冬天,而我是個怕冷的人,就憑這一點我就毅然決然來了。

記者:您還記得最初來到深圳時的第一印象

禹國剛:剛到深圳時,從羅湖火車站到現在的福田中心區,盡是荒地和臭水溝,一條連名字都沒有的小路,後來這條路經過不斷地開闊修繕,才成爲今天的深南大道。

記者:當時是緣於什麼契機,開始證券行業結緣

禹國剛:我是學日語專業的,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愛華電子公司擔任黨委祕書兼日語翻譯。在業餘時間我會廣泛閱讀,有次借閱了一本關於金融證券的書,由此打開了對金融領域認知的大門。

1983年,根據全國青聯工作安排,決定選派兩名懂日語、通金融的青年到日本學習證券知識。招考小組來到深圳找適合的青年,我經過重重關卡的考試後,憑藉良好的成績,從衆多候選者中脫穎而出,成爲新中國第一批選派到日本學習證券的兩名留學生之一,這是我來到的深圳後遇到的一次寶貴機遇,我也非常珍惜那次學習機會,在日本期間積累了大量證券市場知識,這也客觀地爲深交所的籌備建設打下基礎。

記者:後來您見證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誕生,能談一談這段經歷嗎?

禹國剛:1988年,深圳在資本市場的試驗探索中先行一步,深圳市政府成立“深圳資本市場領導小組”。我受命擔任領導小組下屬專家小組組長,具體負責籌建深圳證券交易所,可以說一切從零開始。

成爲專家小組組長後,我和團隊起草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章程》《深圳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規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交易程序及清算制度》等規章制度,共計30多萬字,經過各方專家進行十多次論證定稿,形成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建資料彙編》。這成爲籌建深交所的藍圖,也被喻爲新中國第一部打造證券交易所的“藍皮書”。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大廳裏敲響了開業的鐘聲。

記者: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率先集中交易,您當時的內心感受是什麼樣的?

禹國剛:深交所在1990年12月1日開始集中交易,在當天9點04分,出現了第一筆交易,我們當時還拍了一張紀念照片。在第一筆交易成交之前,我的心一直是很激動的,就像等待着小孩要咕咕墜地,然而又擔心會不會順利的那種心情。

記者:您在深交所主持工作期間,您爲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做出了哪些探索?

禹國剛:1992年至1993年間,深交所實現了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簡稱爲“四化”。交易電腦化和運作無大堂化是借鑑納斯達克的,交收無紙化是學習新加坡的,而通信衛星化則是深交所最先發明的。如此一來,不僅降低了發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更解決了存在許久的黑市買賣、效率低下、人爲操縱等問題,爲深交所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直至今天,深交所的技術仍處於全球同行領先地位。

記者:您曾說沒有深圳資本市場的發展,就沒有深圳的今天,該怎樣去理解這句話?

禹國剛:從某種意義上講,資本市場的融資是一種血液,有這麼大的資金支撐着深圳的高新科技發展。我認爲資本市場和高新科技企業,就像深圳的兩隻輪子,彼此之間相互促進,是良性循環。那麼,由於深交所的駐地在深圳,所以深圳又有了近水樓臺般的發展空間。

記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您認爲深圳證券市場應該如何再出發?

禹國剛:深圳的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埋頭苦幹,成就了深交所,拉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序幕。未來,深圳經濟特區應繼續發揚當年的精神,充分用好中央給深圳的授權,加速推進市場化改革,把資本市場建設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特色,越來越有吸引力,把深交所辦成一個創新資本的中心和世界一流的資本證券交易所。

記者:您獲得“改革先鋒”的稱號,對於這個角色,您有什麼特殊感受?

禹國剛:深交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幸運的是自己遇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能夠在時代給予的機遇中,爲深交所的創建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感到我們這代人是很幸運的,所以我非常感恩黨的領導,感恩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感恩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放手讓我們去幹,感恩我們的團隊齊心協力,我不過做了我該做的事,盡了我該盡的力,成績歸功於黨和人民。

記者:在退休之後對中國證券業發展還做了哪些工作?

禹國剛:退休以後我仍然沒有離開證券業,我協助龍崗區建設“證券山公園”,不遺餘力支持中國股市文化傳播。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再加上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創新,深圳未來還將大有可爲。

統籌:郭銳川

文:蔡宇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