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東向記者展示全球最細紗線 黃細英/攝

8年前,他帶領着紡紗車間的研究團隊,連續200個晝夜奔波於車間和實驗室,攻克8個技術難關,研製出全球最細紗線;去年,他毅然選擇跳出舒適區,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創業,開闢日用清潔護理領域新天地,使日常清潔更簡單和高效。

他就是廣東省勞動模範、佛山市泰克斯樂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小東。“我們不應自我設限、人云亦云,而是要通過不懈努力、精益求精,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何小東表示。如今,他獲得的省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有4項,國家專利超過90項,發表了核心期刊論文10餘篇。

耗費100公斤棉花,研製全球最細紗線

“700英支的紗線究竟有多細?打個比方,一根棉花纖維,直徑大概是頭髮絲的1/7,而700英支的紗線,僅由7根棉花纖維捻合而成!也就是說,一根700英支的紗線,大概就跟人的頭髮絲一樣細。”談起自己研究出來的全球最細紗線,何小東依然激動。

2013年4月,何小東帶領團隊研發的“700英支超細高密純棉色織面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項目被廣東省科技廳鑑定爲國際領先水平。英支是一個衡量棉紗線粗細的單位,支數越大代表紗線越細、面料越高檔。研發此技術是純棉色織面料在紗線細度上的全新突破,用700英支的紗線織出來的布,既有絲綢的手感和光澤,又具有絲綢所沒有的“骨感”,可以極度顯示出穿着者的高貴氣質。“全球最細的純棉色織面料一般用於製造高檔服裝,走高端奢侈品的路線。”何小東告訴記者。

成績背後,是何小東及其團隊無數個日夜的堅守。2003年,何小東在上海東華大學畢業後,進入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從事研發工作。早在2011年,公司就已實現330英支紗線的大批量生產,每根棉線由14根棉花纖維組成,已是生產中最細的紗線。“純棉紗線的細度極限在哪裏?我一直有個心結。”何小東想挑戰極限。爲此,他帶領紡紗車間的一線技術骨幹,研發中心、織布廠、染紗廠等分廠工程師組成研究團隊,連續200個日夜奔波於實驗室與一線車間之間。

“7根纖維不能連續成束!”“鬆散的纖維束無法後續加工!”……這些都是研發路上的“攔路虎”。“當時質量最好的長絨棉,其棉纖維的平均長度只有37毫米,長短不一,紗線上的纖維隨機分佈,根本就沒有紡紗基礎。”然而,何小東沒有放棄,他帶領團隊從工藝優化、設備改造出發,藉助水溶性纖維爲載體,成功地將7根纖維相對連續地排列成所需的纖維束,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一項項難題,逐個去攻破,在紡紗實驗室裏耗費100公斤棉花後,何小東終於找到了如何將紗線做到“全球最細”的方法,並生產出了高檔的700英支純棉面料。產品成功投向市場後,爲公司每年帶來約3500萬的利潤。

投身到創業大潮,蹲在實驗室研發清潔劑

中國棉紡織行業“傳承大工匠”、廣東省“南粵工匠”、佛山·大城工匠……在人生的“高光”時刻,何小東卻選擇了辭職,投身到創業大潮中。

2019年,從事紡紗研發16年的何小東,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佛山市泰克斯樂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化學材料的技術創新及產品解決方案。

“針對個人衣物的特殊功效清潔產品,在市場供給方面仍存有不少空白,這是一片創業藍海。”爲了推出新產品,他又開始蹲在實驗室研發清潔劑。

一噴、一擦,廚房的頑固油污瞬間消失!這是何小東帶領團隊研發的“雅彩潔”重油污強力清潔劑的強大功效。一年多來,何小東帶領團隊開發出衣物清潔系列以及家庭環境清潔系列產品,包括衣領淨強力去污噴劑、活氧彩漂劑、全效除黴劑、家用羽絨乾洗劑等數百種清潔產品。

“我們的目的就是使日常清潔更簡單和高效。”何小東說,以彩漂劑爲例,自己衣櫃裏面有很多白襯衣,存放一段時間後,衣服變黃,用現有的清洗方法根本不起作用。於是何小東利用自己和團隊的專業知識,開發出了適合消費者終端使用的彩漂劑,用該產品清洗之後,原本變黃的衣服,潔白如初,完美地拯救了原本發黃的衣物。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何小東時刻心繫社會,組織公司共捐贈約11000支清潔用品,包含紗窗清潔劑、複合防黴劑及強力油污清潔劑3大品類,總價值約25萬元,助力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問答

記者:您是如何理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

何小東:作爲勞模、工匠,需要心無旁騖地幹好本職工作,爲勞動者做好帶頭標杆榜樣,齊心協力地爲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添磚加瓦。

○工友說:

佛山市泰克斯樂科技有限公司車間主管蘇淑玲:何博士是一位亦師亦友的領導,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但在我們工作一籌莫展的時候,經常會給我們提供眼前一亮的實用建議和支持,與之共事,實屬幸運。

編輯:白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