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簡直要被張一山版的電視劇《鹿鼎記》刷屏了,網上罵聲一片,小編也出於好奇去看了看,但是沒看到半集就果斷棄劇了。那浮誇的演技,那狗血的劇情,那翠綠的帽子……

這版電視劇《鹿鼎記》爲什麼會被大家羣嘲?很多人評論說張一山演得像猴,不像韋小寶,那韋小寶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版《鹿鼎記》被演成了無厘頭喜劇,那金庸原著《鹿鼎記》有哪些內涵被忽略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孔慶東教授就曾在他的“北大金庸研究課”上,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了金庸的《鹿鼎記》。

“反俠”的韋小寶

金庸寫了《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十幾部小說之後,所有的武俠精神他都寫盡了,那還要再寫,寫什麼?沒有人能替他想出來。我們如果沒有看過《鹿鼎記》,我們事後替他想也想不出來。因爲看過《鹿鼎記》了,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偉人之上的偉人”。他竟然寫了這麼一部書,用這一部書摧毀了以前的十幾部書。他用以前的十幾部書建了一個偉大的武俠王國,在這裏武俠精神高入雲端,有一系列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郭靖、蕭峯、令狐沖、楊過,一個一個特別偉大。他沒法再寫了。誰都沒有想到偉人有這一招,“啪”一下寫了一部《鹿鼎記》,一切英雄盡糞土,天下高人是小寶〔衆笑〕。這偉大的東西只有當它出現時,你才理解這是一回事情,“原來這樣啊”。什麼叫偉人?偉人不是敢建大樓的人,是敢建了大樓之後再把大樓一腳踹倒的人,這叫偉人。這個時候我們才明白《鹿鼎記》的偉大,《鹿鼎記》一部書等於金庸那十四部書!那十四部書是從一個方向去建構一個大廈,然後他搞了一個《鹿鼎記》給你把大廈摧毀。《鹿鼎記》告訴我們:再厲害的武功也沒用,再偉大的英雄也沒用。《鹿鼎記》裏邊有一個武功超羣的人,叫陳近南,陳近南多英雄啊!說是“爲人不識陳近南,縱是英雄也枉然”!就是厲害,活着必須見陳近南。可是陳近南在這個書裏邊,我們都知道是一個窩窩囊囊的形象,一事無成!他不但像陳家洛一樣一事無成,而且莫名其妙死在一個宵小之輩手裏,然後這邊襯托的是不學無術的韋小寶光芒萬丈〔衆笑〕,越活越好!所以這《鹿鼎記》所包含的是一種“反俠”的哲理,完全反過來。這裏不是什麼儒俠、道俠、佛俠,都不是,是一種反俠!就在韋小寶的身上,金庸讓你看見了人生的真面目!我們無比崇拜和喜歡什麼蕭峯啊、郭靖啊這樣的人,也有人喜歡令狐沖這樣的人,喜歡什麼的人都有——我喜歡金庸筆下許許多多人,還喜歡一些惡人——可我們可能不會喜歡韋小寶這個人,但是你不喜歡的人可能是最偉大的文學形象。

我研究現代文學,現在列舉一下一百年中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形象,第一個就是阿Q,第二個就是韋小寶。這是現代文學畫廊中兩個不朽的形象,把中華民族國民性展現得淋漓盡致的兩個不朽的形象,這兩個形象又是有密切聯繫的。《阿Q 正傳》由於篇幅小,它展現得不是那麼豐富,但是魯迅寫得非常深刻。我們沒有人喜歡阿Q,也沒有人喜歡做阿Q,但是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阿Q 是最偉大的現代文學形象。現在繼阿Q 之後又有一個韋小寶。由於《鹿鼎記》篇幅浩繁,韋小寶走遍天涯海角,遇見了幾乎所有的我們想遇見而沒遇見過的事情,他就把我們心底的很多隱祕,都代我們表現出來,表演了一遍。韋小寶展示了中華民族最豐富的各種劣根性。而且金庸特別會把握分寸,他沒有把這個人物寫得特別可惡、壞,他經常把這個人物寫得有點可愛,非常好玩,留了很多情面。

聽說《鹿鼎記》有一個英譯本,把韋小寶完全翻譯成純粹的壞人,流氓加強盜,這讓金庸很不滿,金庸不承認這個說法。

金庸不是這個本意。儘管韋小寶的很多價值觀是錯的,但是金庸不是那個意思。魯迅塑造阿Q也不只是爲了對道德反面形象進行鞭撻、批判,阿Q也有他可愛的一面。

我回到韋小寶這個形象上,韋小寶千不好萬不好,但是有一些大節守住了,金庸特別強調韋小寶講義氣。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歷經各種危機,我們個人的一生也會遇到各種檻。在那些時刻,你記住,講義氣是個寶貴的素質。如果韋小寶不講義氣腦袋不知道掉了多少回了,他腦袋沒有掉,因爲他講義氣。

《鹿鼎記》中的人情

金庸小說裏寫人情是超一流的好,就是人與人交往的時候那種心理狀態,寫得非常通達。很多人會去注意金庸寫的男女之間的愛情,其實金庸寫那種兄弟般的感情,寫家庭親情、父母對孩子的感情,同樣寫得令人潸然淚下。比如《倚天屠龍記》裏邊寫武當七俠之間那種兄弟般的情感,寫張三丰對他徒弟的情感,還有一些小說寫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都非常感人。《鹿鼎記》裏邊寫康熙皇帝跟韋小寶,表面是君臣,其實是兄弟、哥兒們的感情寫得太好了。我讀金庸小說認爲有兩個最感人的片段,一個是蕭峯大雨之夜打死阿朱,再一個是韋小寶在通喫島上接到康熙給他的信。天下沒有比韋小寶和康熙更感人的兄弟之情,因爲他倆從小在一塊兒摔跤,摔跤的時候互不知道對方的身份,他倆的感情是兩個純孩子、男孩子在一起打架的那種感情。

但是社會生生地把他們撕裂了,一個是假太監一個是真皇上,然後他們再參與進政治事件,兩個人沒有辦法再在一起玩了。所以康熙遠遠地看着韋小寶在社會上胡鬧,他想象那就是他自己,他想的是我要不是皇上多好啊,我也可以這麼胡鬧,但因爲他是皇上,所以不能胡鬧。韋小寶想的是,我要是他該多好啊,我要是皇上該多好啊,想幹啥幹啥,其實這倆兄弟是一個人。特別是康熙給韋小寶寫的信裏邊還專門罵了一句“他媽的”,他知道韋小寶愛聽這個〔衆笑〕,處處爲兄弟着想,讀到那兒的時候我非常感動。我們從這兒可以看出金庸表達人物心情異常準確。爲什麼金庸要修改自己的作品那麼多人反對?大家覺得沒什麼可修改的,覺得寫得特別好,你還亂改什麼啊。寫小說主要是寫人,主要是把人的情寫好。

《鹿鼎記》中的民族思想

在《鹿鼎記》裏邊,康熙有一段話擲地有聲,因爲康熙知道韋小寶是天地會的人,天地會成天要推翻康熙,康熙說了一段很委屈的話,他說:“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人家很委屈。

“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恢復老朱家的明朝統治,“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康熙的這段話有點悲憤,還有點悲涼,他不服這口氣。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文化素質最高的、文治武功最高的就是清朝皇帝,清朝皇帝每一個都是大學者水平,每一個皇帝從小都是像高三學生一樣那麼過的,從四五歲開始過的就是高三學生的生活,一天睡幾個小時覺,每一個小時都安排了刻苦學習的內容,不是射箭,就是讀四書五經,背這背那,學數學、學天文,什麼都學,渾身本事。前幾個皇帝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爲什麼?因爲他自卑,就怕漢族看不起他,就怕對不起打下的江山,知道江山是用暴力打下來的,但以後要好好彌補。彌補了半天,他們覺得他們把國家治理得不錯了,可是你們爲什麼非要反我啊?幹嗎要推翻我啊?我不是好好爲人民服務嗎?還不行啊〔衆笑〕?是不是,他心裏有不解,他很悲憤,但是沒處可說,他只能跟韋小寶說,你們幹嗎要恢復老朱的統治,他們家那麼壞,你們明明知道他們家不行。這裏面就有一個疑問,康熙的話有沒有道理?有時候是不是隻有一個道理是對的?這裏邊好像有一個歷史的悖論存在着,我們說天地會反清復明,有沒有正義性?那麼,康熙的委屈有沒有道理?就當這兩個道理碰到一塊的時候,誰能勝利,決定於什麼?康熙後邊還接着乾隆,到嘉慶,清朝統治得也不錯,爲什麼到咸豐年間、道光年間就出了事了?我們今天爲什麼老要去研究清朝的歷史,老研究不明白呢?因爲這裏麪包含着很多衝突的概念,而金庸也想用小說的方式來探討這些衝突。

那麼跟康熙形成的一個對比是,金庸寫了幾個可笑的中國大知識分子,當時一流的學者,他們竟然要勸韋小寶當皇帝:

決不是開玩笑。我們幾人計議了幾個月,都覺大明氣數已盡,天下百姓已不歸心於前明。實在是前明的歷朝皇帝把百姓殺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可是清廷佔了我們漢家江山,要天下漢人剃頭結辮,改服夷狄衣冠,這口氣總是咽不下去。韋香主手綰兵符,又得韃子皇帝信任,只要高舉義旗,自立爲帝,天下百姓一定望風影從。

這是金庸寫的沉痛之處。康熙已經指出你們原來的皇上不行,所以我們才能得天下,你雖然看不起我們,可第一,我們得了天下,第二,我們現在好好給你們幹活了。康熙把一番道理講了。那麼,漢族的大知識分子也同意這個說法,查繼佐、顧炎武、黃宗羲這些代表這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人,也說前朝確實不行了,明朝看來恢復不了了——雖然一直到了阿Q 所處的時代都有人想着明朝回來,就像魯迅在《阿Q 正傳》中講的白衣白甲——可是呢,清朝佔了咱們江山,這口氣咽不下去。他沒說統治好不好,他把這事兒繞過去了,他說的主要是讓咱們剃頭這事〔衆笑〕,剃頭、結辮、穿他們衣服這事,這口氣咽不下去,這不行。那怎麼辦呢?他們想的辦法竟然是讓韋小寶自立爲帝。在這裏金庸對中國知識分子進行了最尖銳的批判、最尖銳的諷刺。他們還是這個血統論!就哪怕讓一個流氓來當皇帝都行,哪怕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流氓都行,他們明明知道韋小寶不行,但是他們還要擁立韋小寶。所以說這就是他們反清復明不能成功的原因,他們沒有一個正確的理論來解釋歷史,來解釋現實,他們的一生只能蹉跎而過。查繼佐也是金庸的祖先,我想金庸在這裏表達了一份對祖先複雜的慨嘆。

那麼,民族與民族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關係,到底需要什麼境界,這是需要經過反思的。

相 關 圖 書

《金庸者誰 : 北大金庸研究課堂實錄》

孔慶東 著

定價:89.00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