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物质),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有越来越多的著名学者表示,我们的宇宙只是一种假象的投影,而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都只是模拟计算机程序所创造出来的。简单来说,我们或许是生活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相同情节的世界里。

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主席,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马丁瑞斯(Martin Rees, Baron Rees of Ludlow)就曾说:人类只是模拟生命。在2003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及未来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在其论文《我们活在计算机模拟中?》中,就认为有可能是遥远未来的人类或是某种高维度生物创建了这个计算机模拟,而我们是活在这个庞大计算机网络的模拟世界中。

他的观点受到许多物理学家的认可,连来自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奈尔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及著名弦理论领军人物的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也都认同的说:生命并非像我们旧有的那种认知。

据报道,2016年在美国加州举行的技术大会Code Conference上,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就宣称:人类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不及十亿分之一。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詹姆斯盖茨(James Gates)说:「在研究中,我就奇怪,怎会经常接触到一种让浏览器正常运行的错误校正码?这使我突然联想到,我们有可能是活在计算机的模拟世界里。」

当然,想要证明宇宙就是一部巨大电脑非常难,而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许只是我们大脑里模拟出来的虚幻影像。不过,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无论在科幻小说中还是在科学界,还是都有相当多的人支持这种想象。

那么在科学领域中,是否可以找到几许蛛丝马迹的研究理论呢?答案是:可以的。

计算机模拟系统有两个重要组成,分别是储存信息码的数据库及播放影片的计算机荧幕,而这两个部分都可以在物理理论当中找到存在的证据:

第一部分是储存信息码的数据库,物理理论称为反物质世界。第二部分是播放影片的计算机荧幕,物理理论称为全像宇宙投影。

1924年11月,法国的德布罗意发表了论文《量子理论的研究》,主要观点是:「任何物质都同时具备波动和粒子的性质,意思是具有粒子特性的电子、中子及质子也可以具有能量形式的波。」

后来在1927年,美国的戴维森( Clinton Davisson)和革末(Lester Germer )及英国的G.P.汤姆森(George P. Thomson)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各自证实了具有粒子特性的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就授予德布罗意,这是诺贝尔奖有史以来第一个凭借博士论文就直接获得最高荣誉的例子。

德布罗意的波粒二元性,让人类终于认识到:所有的物质,不管是光还是电子、中子及质子,都有二个身份,既是看的见的粒子,也是看不见的能量形式的波。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证实了宇宙存在两个空间,一个是我们这个现实(物质)世界,是由所有看得见的粒子所组成的,但这些粒子的背后,却又是一种存在于另一个空间的能量形式的波。

而那个我们看不见的另一空间,有可能是储存着宇宙所有以能量形式存在的万事万物,而我们这个世界只是它的投影而已。这也难怪电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其实早在1905年,爱因斯坦就提出补充「能量不灭定理」的著名质能方程式E=mc,E是能量,m是质量(物质),而c则是光速。

质能方程式说明了「物质就是能量」,也就是说,物质和能量就是同一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内外表述,所有看得见的外在物质都是由一种看不见的内在能量形式所组成的,但是物质会被产生也会被消灭,而能量永远不会消失,只是转换成不同的形式。

因此物质的本质是能量,能量的载体是物质。譬如我们吃牛排,牛肉经过消化后就变成人体营养素,牛肉这种物质虽然被消化光不见了,但是牛肉原本的能量并没消失,只是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的人体营养素。

按照能量不灭定理,我们吃完食物后,该食物的物质性就被消灭,但是它原本的能量是不会消失的,而是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后来在1928年,26岁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发表了「反电子」的研究报告,并于1932年,由美国科学家卡尔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在他的实验室撞见质量与普通电子相当,但却带相反电荷的「反电子」,这个发现不仅印证狄拉克的学说,同时也打开通向神秘「反物质世界」的大门。1955年发现了反质子,1956年反中子也在同一加速器诞生。很显然在另一空间还有一个反物质所建构的「镜像宇宙」,而这个镜像宇宙的反物质世界跟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在做不停息的信息交换。

当我们了解完量子力学的整个发展史后,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德布罗意的波粒二元性及狄拉克的反物质世界,还是弦理论的六维空间及平行宇宙,都是在证明另一空间的存在。

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及信息。物质是一种投影,只有能量才是真实存在,但能量只是一种模糊形式,只有深藏在能量内层的信息码,才能真实表达这个能量的全部面貌。

宇宙如果没有信息这个元素,宇宙将会变成一团云雾,变成一个没有形状及不固定的宇宙,所以宇宙的核心就是信息。物理学所谓的量子纠缠,就是物质世界的真实粒子与反物质世界的虚拟粒子在传达信息,然后就产生万事万物,也就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

最新物理学也渐渐发现:「当通过“信息才是宇宙最基本的元素”的这个全新视角去看待宇宙时,就能使今天物理学界所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发明黑洞一词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就说:「万物源自比特(It from Bit)」,也就是「任何事物的任何粒子及任何力场,甚至时空连续统本身」都是源自于信息。因此,整个宇宙可以被看作是一台巨大的计算机。

在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对黑洞的热力学现象发生了许多质疑,他们认为如果被黑洞吞噬的物体,连它所携带的「信息」都永远消失,那就违反量子力学的信息不灭定理,也就是所谓的「黑洞信息驳论」。

同时,黑洞吞噬物体并让自身质量增加后,如果它的熵值没有相对应增加,那就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后来,经史蒂芬霍金提出黑洞「霍金蒸发及射线」理论后,最终才确定另一空间里的二维信息码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简单的说:当物体进入黑洞时,物体(投影的三维)会被摧毁,但是物体的二维信息码,还是永远存在,而且是散落在黑洞的四周。

这个现象说明:我们的物质世界,实际上只是从「高维度空间」的「宇宙数据库」里的「二维信息码」投影到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幅「三维全像图」而已,而大脑只是一部全像宇宙投影的接收荧幕,这个理论就称为「全像宇宙投影」。

这个宇宙数据库里面是存放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能量形式的二维信息码,然后经过量子纠缠,将我们的三维影像投影在大脑(计算机荧幕)上,而且这个大型宇宙数据库是属于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储存了包括过去所有存在的基本粒子,是一切物体的二维信息码(能量形式)的所有可能组合与纪录。

现今被认为最接近终极理论及被称为当今爱因斯坦的巴西物理学家朱利安马达西纳,于1997年所提出的物理模型结果就显示:我们的宇宙有可能是一幅全像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及所感知到的一切,其实都是一种立体投影。

最后归纳以上这些物理理论,说明了几项重点:生命确实是存在,只是以一种我们不知道的能量形式存在于另一空间。生命也是一种计算过程,一种不断与另一空间的数据处理过程。既然人类可以计算机模拟宇宙,可以创造人工智能,可以创造虚拟现实技术,那么想不让人怀疑这个宇宙是由一个高维度的智慧体所创造的,都有点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