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小學時就學過《狼牙山五壯士》的課文,甚至有些孩子還能背誦出一兩段。可就在近日,上海市教材編輯部決定要將這篇課文從教科書中刪除,引發不小的爭議。對此,有專家站出來做出解釋,認爲現代教育更應該多元化,同時貼近現實。相比於狼牙山五壯士,不如在課文中講講運動健兒劉翔的故事更能與孩子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奮勇向前。對此,有網友毫不客氣地指責這些專家,稱他們這叫忘本。

《狼牙山五壯士》到底應不應該從課本中刪除?如果從“與時俱進”和“現代共鳴”的角度來講,似乎五壯士所在的年代確實與現在相隔甚遠,從這個角度來講,好像專家說得也不無道理,起碼劉翔的事蹟更容易讓孩子理解。相比之下,沒有經歷過戰亂年代的孩子,很難想象出狼牙山五壯士所處那個年代人們的感受。既然無法理解,又何必添加進教科書?

不過這些專家似乎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孩子爲何要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是爲了考試,還是爲了瞭解他們曾經經歷過的歷史。如果是爲了考試,是爲了激發情緒,相信劉翔的奮鬥經歷比狼牙山五壯士更容易引起共鳴。但如果是爲了瞭解歷史,瞭解先人們爲了今日的幸福所付出的代價,那麼在語文教科書上真的容不下《狼牙山五壯士》了嗎?歸根到底,恐怕很多所謂的專家連多元化教育本身都並不理解,他們眼中的“多元化”就是填充越來越多新鮮的知識用以取代他們眼中過時的知識甚至是“過時的歷史”。

狼牙山的故事還要從79年前講起,日軍的大掃蕩已經深入到晉察冀的狼牙山地區,當時的七連爲了掩護羣衆轉移,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前前後後糾纏了一個月左右,當時的七連準備撤退,但必須有人斷後。那時六班承擔了這項責任,負責吸引日軍的目光和火力,掩護剩下的部隊和民衆撤走。

當時,六班戰鬥到最後只剩下五人,而且個個帶傷、彈盡糧絕。當時的班長馬寶玉和班副葛振林以及剩下的三名戰士宋學義、胡福才、胡福林總共五人,決定哪怕是死也不做日本的俘虜。於是他們將所有的槍支砸斷,由班長馬寶玉帶頭,班副緊隨其後,一一跳崖。除了班副葛振林與戰士宋學義在跳崖過程中僥倖被掛在樹上得以生還之外,其他三人包括班長在內,全部葬身崖下。倖存下來的二人隨後被救下,重新歸隊並且一直堅持抗戰。

班副葛振林不僅參加了抗日戰爭,同時還經歷瞭解放戰爭以及朝鮮戰爭。戰爭結束後在湖南工作、生活,1966年退休,2005年辭世。而戰士宋學義因爲腰傷,最終不得不在1943年提前復原,後來回到河南老家生活。但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提及自己是狼牙山五壯士這件事。直到1974年去世,才因爲機緣巧合,人們得知了他的身份。

這些真實的人,難道就因爲幾十年的歲月洗刷,就要淡去他們的事蹟嗎?或許,有些孩子對狼牙山五壯士並不感興趣,但相信依舊有些孩子會感動於這些先輩的付出。只要有這樣的孩子存在,這樣的課文難道不值得保留嗎?或許唯一要改的,是讓孩子瞭解這些英雄先輩的事蹟,而不是將他們的事蹟變成讓孩子們撓頭的考題而已。教育應該與時俱進,但不能過於功利和急功近利,那樣的教育不是多元化,而是膚淺的“形式主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