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私募高倉位迎年末行情,百億級私募倉位最高,50億級加倉力度最大,大金融仍是“心頭好”

來源:財聯社

私募排排網發佈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股票私募整體倉位指數爲78.92%,環比加倉0.45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連續第2周刷新年內新高。具體來看,倉位在8成以上私募佔比最多,達60%,另有26.78%私募倉位在5-8成之間。可見私募在操作上比較激進,絕大多數私募倉位較重。

臨近年末,私募基金調倉換股也迎來了重要窗口期。在此背景下,11月共有860傢俬募對292家上市公司進行了調研,調研頻次達2675次。從調研結果來看,不少機構表示,當前市場中長期投資邏輯仍具備一致性預期,其中不少私募基金經理看好大金融板塊在年末表現的可能。

私募高倉位迎年末行情

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超九成私募基金倉位過半,更有兩成以上私募處於滿倉狀態。近期私募調研也頗爲積極,距離2020年收官還有不到1個月時間,私募正摩拳擦掌備戰年末行情。

此外,12月融智·中國對沖基金經理A股信心指數爲120.47,相較11月上升0.7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12月A股市場趨勢預期信心指標值爲129.87,環比上升2.6個百分點,也呈現小幅上漲趨勢。

私募對A股市場的樂觀情緒還體現在股票倉位上。截至11月底,股票主觀多頭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倉位爲81%,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中高倉位的私募基金數量仍維持在高位,倉位在五成以上的私募佔比高達94.63%。其中,八成以上倉位的私募佔比達48.99%,環比上升4.23個百分點,20.81%的私募更是處於滿倉狀態。而整體倉位提高反映出了私募基金對後市的積極態度。

分規模來看,目前百億級私募倉位最高,50億級規模私募環比加倉力度最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下旬開始,百億私募連續5個月維持平均倉位超80%,在9月和10月減倉至77%左右以後,10月下旬以來持續加倉。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百億級私募整體倉位指數爲84.35%,環比加倉0.82個百分點,比倉位最低的20億級規模私募高出7.63個百分點。具體來看,95.53%的百億級私募倉位超過5成,其中倉位在8成以上的百億級私募佔比高達65.01%。50億級規模私募最新倉位指數爲78.31%,環比加倉1.56個百分點,加倉力度遠高於其他規模私募。

在私募機構信心整體高漲背景下,私募產品備案數量也大幅增加。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11月,私募機構共備案1913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環比增長40.04%。其中,共有40家百億私募完成產品備案登記321只。

而從增減倉指標來看,基金經理中持倉不變的私募比例相較於上月有小幅提升,大幅增倉和增倉的私募比例相較於上月有小幅下降,目前私募倉位繼續維持較高水平,在市場走震盪分化行情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管理人計劃維持倉位不變。

大金融板塊備受看好

臨近年末,私募基金調倉換股迎來了重要窗口期,雖然近期醫藥、消費以及科技三大黃金賽道均有所調整,市場板塊輪動加速,但結構性行情同樣也提供了佈局明年的良機,不少業內人士認爲當前減倉必要性不高。

而數據也顯示,11月共有860傢俬募對292家上市公司進行了調研,調研頻次達2675次,從行業分佈來看,醫藥板塊及順週期類的基礎化工、建材等領域頗受關注。其中,衛寧健康更是吸引了221傢俬募前來調研。

有業內人士表示,年末和年初市場會有幾個月的業績真空期,前期大漲的高景氣板塊成長股也出現較高溢價,客觀而言私募的確有調倉需求。但從調研結果來看,雖然短期內資金存在分歧,但市場中長期投資邏輯具備一致性預期。一是境外疫情蔓延激發的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需求;二是近兩年國內高端製造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增量機遇;三是四季度業績改善的基本預期支撐。可以預期,隨着外圍環境趨穩,臨近年底,休閒服務、航空、有色、能源等板塊投資機會更明顯。

針對近期表現亮眼的大金融板塊,私募排排網的調查結果顯示,基於盈利能力改善、年末金融股歷史表現等原因,66.67%的私募看好券商股在順週期板塊輪動行情中的絕地反擊,認爲有持續表現。

泊通投資董事長盧洋表示,目前看,A股市場走出了確定性很強的順週期邏輯,以估值差距極端爲前提,PPI拐點、不同板塊間業績增速差拐點、流動性拐點爲催化劑,最終形成了風格切換的大趨勢。這個趨勢短期可以持續,因爲估值差距依然大,宏觀經濟數據有利於順週期邏輯兌現,國際上發達國家也出現了順週期邏輯短期兌現的走勢,形成了共振,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的頭寸也在向大金融板塊轉移。

與此同時,也有33.33%的私募基於8月以來市場成交量持續萎縮等角度,對券商業績的持續性表示擔憂。

不過,華商基金基金經理李雙全表示,大金融中的銀行、保險、券商等板塊,整體估值和盈利增速的匹配程度更高,而且銀行股的整體估值也是在歷史絕對估值的底部位置,向下風險較爲有限。未來隨着銀行盈利的逐級確認,以及銀行資產質量的不斷改善,向上或有比較明顯的估值修復空間。保險、券商也是類似的邏輯,估值在合理區間,而行業盈利增速是逐漸改善的大趨勢,有可能迎來盈利抬升和估值抬升的“雙擊”機會。

相關文章